乳香(第7/13页)

让娜能怎么办呢?作为女人,她有自己的局限性,但她知道,不论德累斯顿最好的向导尼德梅耶牧师,还是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的荷兰领事,从任何方面来讲都不比她本人更开放,更能思考问题。她不再信仰路德教了,尽管周围的人都是路德教信徒。她甚至不再信仰宗教了,或不再完全相信一成不变的基督教教条了。起码可以肯定,她的信仰与众不同。但她也不是反叛。根据习俗,她最终还是同意作为成年人在路德教教堂接受了坚振礼。她母亲一定会觉得,如果她拒不接受坚振礼,那将是冒犯圣灵。

在德累斯顿一个仍然寒风刺骨的春天,让娜和她母亲接待了一位波罗的海青年的来访。尼德梅耶牧师的管风琴师走了,他临时请这个青年来顶替。原来的管风琴师叫穆勒,每个星期天都去演奏宗教乐曲《瓦伦廷祈祷》和《星辰浪漫曲》。他很受赏识,但却错误地娶了一个下层社会的女子,即咖啡馆的女招待为妻。啤酒和女招待使他身败名裂。倒不用担心这个有着一头金黄色头发的优雅的年轻人,据说他是严格地按照普鲁士传统教养出来的,在吻女士手的时候,双脚并拢,还碰得咯噔一声响。不过,这个动作是不易被察觉的。他是白面书生,为人谦逊,如果他不是有着一个古老而显赫的名字,像三十年战争的军旗那样辉煌,他是不会引人注意的。

他的家庭有数十公顷森林和良田,但手头现钱拮据,又多子女。由于俄国在中国旅顺港的失败,一直很脆弱的波罗的海各省因而也受到震荡。他的家族既得到俄国政府的奖誉,又受到捉弄。埃贡带着里加音乐学院的毕业文凭,顺利地离开了俄国,先后在维也纳、巴黎和苏黎世继续深造。德累斯顿是大学生出国求学的落脚点,不论怀志而往还是失意而归,都必须路过这里。博物馆里拉斐尔风格的圣母像和小天使像,经常是他们接触意大利艺术中极品艺术的开始。埃贡在苏黎世和巴黎的学业取得了成就,他的笛子、双簧管和钢琴短曲受到十几位音乐爱好者的赞赏,尽管其他听众不是打哈欠就是吹口哨。由于家族的偏见,埃贡不能举办个人音乐独奏会(而且也没有机会)或给人授课以获得收入。年轻人有时想冲破禁授音乐课的禁令,但是,德累斯顿的音乐老师多得很。尼德梅耶牧师给他的报酬很可怜,但却很救急,使他不急于回到他热爱但并不想在那里生活的国家。

让娜和埃贡都参加了专为德累斯顿上流社会举行的显得有些矫揉造作的盛大交际晚会。埃贡的舞跳得很出色,但不喜欢跳华尔兹,只是随着施特劳斯的乐曲同她跳了几圈儿;一天晚上,是在贝勒伍霍夫的音乐厅,大多数煤气壁灯的灯光都暗下来,埃贡为她演奏了一两首他自己创作的曲子。埃贡觉得她可能是一位理想的听众。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让娜的音乐素质不高,不懂得他采用的是什么曲式,也不知道乐曲设计得是否合理:,让娜似乎经常听到的只是乐曲节拍的反复出现,既像万马奔腾,又像宗教仪仗队的秩序井然的行进。他演奏的乐曲的节奏和调式皆很随意,对未来音乐艺术构成了肆意的破坏,而让娜和埃贡还没有完全意识到。但是,对这些音符,无论是急促的,还是孤立的,都不允许有蓄意的破坏。一会儿铿锵有力,像春天冲破积雪和枯叶的幼苗;一会儿又不协和,撕肝裂肺,好像两个相处太久的人产生的龃龉;一会儿柔和悦耳,宛如两片树叶的轻柔摩擦。让娜明白,对于这样一个印象派大师来说,他不是用音响来描绘大海的波涛和花园中的小径,也不像浪漫主义作曲家随心所欲地向听众展示他的幸福与灾难,更不像一个身份低微的行人在巴罗克式或哥特式的忽而具有了一定形状的宏伟而隐僻的建筑群中徘徊。或欣赏,或理解,或喜爱,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渐渐地与脉搏缓缓跳动的现实融为一体,与不吐露感情不墨守成规的听众融为一体。听众既否定一切,又希望用新的东西取而代之。再往远处倾听,便到达了无限遥远的远方,进入了一个静谧的境界。

让娜是第一次产生了爱情。对她来说,约翰-卡尔曾经是一位教她如何生活的良师益友。生活在一个刻板社会的母亲,很容易使自己的女儿头脑单纯容易轻信,后者在与约翰-卡尔的相处之中,慢慢地变得懂事了。在他们订婚以后,让娜从他那里获得了许多社会经验,如同在自己的皮肤上涂了一层保护漆。约翰-卡尔曾经是她的同伴,甚至情侣,但绝不是知心人。在约翰-卡尔精神崩溃之后的几个月里,她无微不至地关怀他,照料他,但她不能肯定,永远也不能完全肯定约翰-卡尔是否是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