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而美丽的骗局读勒卡雷《完美的间谍》(第3/4页)

勒卡雷找到妈妈,忍不住问妈妈以前的事。

他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每次妈妈提起他爸爸罗尼·康威尔(Ronald [Ronnie] Comwell),妈妈都说“你”,“就算几年,也改变不了你,哦,对啦,你变轻了,你显然不喜欢牢里的食物。”

“你每次回家都不敲门也不按铃,就等在门口,你认为我就是该知道你什么时候回来了,该自动去帮你开门。”他妈妈会这样对勒卡雷说。

妈妈似乎将大卫·康威尔和罗尼,康威尔当做同一个人了。也许就是这样,所以从罗尼·康威尔身边逃离后,她也不想跟大卫,康威尔有什么牵连。也有可能是多年累积的罪恶感,使得她认定大卫和罗尼一样坏,来合理化自己背叛离弃这个小孩的行为。

勒卡雷的父亲罗尼,还真是个不容易相处的人,不能完全怪妈妈要逃走。罗尼,是个什么话都敢讲,而且演技精湛、眼界很高的大骗子。

罗尼·康威尔向往英国贵族的生活,他最擅长的就是“摆谱”。给自己穿上最体面最精致的衣装,出入开的一定是宾利的顶级轿车,从他自己口中讲的,英国所有重要人物,没哪一个他不认识不熟的。

罗尼不是那种吹牛不打草稿的小混混。借着三寸不烂之舌,他多次建立起他的事业,身边围绕着一群群一批批的亲戚、朋友、伙计,只是他做的生意毕竟没有底没有支撑,通常很快就垮了,连带着罗尼有时就颓唐消沉,有时就跑路,有时则逃不过锑铛入狱的惩罚。

勒卡雷和他弟弟两人,被父亲推着去上贵族的寄宿学校。这种学校,罗尼才看得起,才值得给他们康威尔家的男孩读。罗尼往往也是用他的排场、他的大话,唬得学校一愣一愣的,收了两兄弟当学生。可是勒卡雷常年活在恐慌里——恐慌不知道父亲到底对学校撒了多少谎,什么时候会被拆穿;恐慌放假时父亲会不会来接他们回家,还是他们得待在空荡荡的学校里自己想办法;恐慌父亲能够及时弄到足够的钱来付学费吗?还是因为缴不出钱就又得把他们接到别的学校去?

父亲活在欺骗中,甚至父亲整个人的生活就是一场欺骗。像罗尼那样的人,还分得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欺骗吗?为什么对于一再被拆穿的欺瞒,罗尼却永不厌倦地投入、再投入?

应该没有人,像勒卡雷那样反复思考,而且用生命第一手经验去体会这些问题吧?通过父亲的行为,欺骗也成了勒卡雷生命的一部分,无法取消、无法忽视的重要部分。

父亲去世后,勒卡雷写过文章追忆:他如何多次遇见认识父亲的人。有父亲以前跟班的,有和父亲同狱当囚犯或当牢头的,还有被父亲骗过的倒霉鬼。然而这些人讲起罗尼·康威尔,竟然语气里总是带着感情,甚至带着敬意。

一个给别人,尤其给他妻子、孩子带来这么多痛苦的人,为什么会被怀念,仍会被尊敬?那种感情与敬意,是骗来的吗?那该是虚假或真实的吗?

很残忍地说一句:没有像罗尼·康威尔那样的“欺骗人生”,反复折磨、考验、深化、暧昧化勒卡雷对于世界与人生的理解,勒卡雷大概也写不出那么精彩、那么具体的间谍小说吧?

很多评家、读者提到:勒卡雷的间谍小说很“写实”。他的“写实”,最核心的,就是对于背叛与欺骗的描述。为什么背叛,为什么欺骗?

如何背叛,如何欺骗?背叛与欺骗的过程中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容忍些什么,享受些什么,表达些什么,又隐藏些什么?对这些细节,勒卡雷总不轻易放过,更绝对不会随便草草带过。

间谍工作是一场大骗局,是将人生本来就有的小骗术小伎俩,予以放大,让它们排山倒海而来,淹没了生命,不再只是生命中浮花浪蕊式的插曲。这是勒卡雷小说的基本视野、基本态度。

令人惊讶的是,当骗局扩张到那样的幅度与广度,骗局也就不再是人生中令人讨厌的麻烦了,骗局本身展现出它的光芒来,深邃而美丽的光芒。

深邃得近乎探讨宇宙意义的哲学;美丽得近乎哥特式教堂般的完美工艺。

《完美的间谍》写的其实不是间谍,毋宁是勒卡雷用小说形式,认真而诚恳地剖白挖掘了,自己生平遭遇和间谍这个行业之间的关系。小说内容从主角的父亲瑞克去世写起,事实上,勒卡雷也是在自己的父亲罗尼死后,开始着手创作这部小说。

小说里一大重要内容,是成长经验的回忆,那些回忆,都是勒卡雷的回忆,那些感情,尤其是冲突、矛盾、迷惘、困惑的少年情怀,应该都有勒卡雷自身深刻的烙痕吧。

从创作脉络上看,《完美的间谍》是勒卡雷小说中最“写实”的,充满了来自作者生命体验的真实;然而正因为如此贴近于真实生命体验,这本小说成了勒卡雷小说中最是抒情的一部,许多抒情的段落经作者胸臆中汹涌滚落,几乎一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