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情遐想

我也像所有喜欢读五花八门杂学书籍的人一样,从童年时代起,一直过着一种双重生活——尘世生活和书中生活。尘世的生活,那是忍饥挨饿,无尽无休的排队,居住简陋、浑浑噩噩、疲于奔命人群中的一员。而书中的生活则是宫殿、剑客、北美的草原、海盗的大船、隐身义士、形形色色的强盗暴徒、髙贵的骑士,当然还有名门闺秀。在她们中有一位公主的倩影印在脑海里,令我终生难忘。这位公主是那样美貌无双,是那样绝顶聪明,她热情洋溢,忠贞不渝,因此她永久地隐匿于记忆深处,她完好无损地珍藏着,保持着艺术形象的完整性,她青春永驻,永不衰老,不变丑,永不丧失她的风韵……

我也有类似的“秘而不宣”的“宝贝儿”,我的“意中人”,我书中的楷模势必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对应的人物,使他们相互吻合,把文学描写的形象变成真实的视觉可见的具体的人。

有一次我顺手浏览一本杂志,偶然读到一篇关于法国抵抗运动起义者斗争的短篇小说,起义者中曾经有很多热爱自己遥远祖国的俄国流亡者和他们的后代。其中大部分勇士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可怕斗争中牺牲,在英烈的名字中有一位维卡(维克托莉娅)·奥勃连斯卡娅[1]。也许是她光荣而响亮的俄罗斯姓氏,也许是某种崇高的力量撞击着我的心弦,我的心震颤着,我渴望能够见到奥勃连斯卡娅公爵夫人本人的肖像。

我终于找到了她的肖像。我端详着,认出来了,就是她!她就是我想象中的“意中人”,铭刻在记忆中的、“我”的公主。

“记忆”、“想象”,这是赐予人们的超凡礼物!它们无比宝贵,因为它们曾经是自由的而且现在依然是无拘无束的。记忆和想象只属于你一个人,而不属于任何其他的人,而你呢?你只不过是一个穿树皮鞋的庄稼汉。但你却可以去忘情畅想,可以去爱女皇、爱公主,或者去爱公爵夫人。这没有什么关系,谁也无权干涉。这是我自己的事。 就是这样!

真可笑!当然是有些可笑,可并不荒诞。大自然中有某种沟通心灵的东西、或者传导精神的东西存在,它超越人的意志、人的心愿,自然,它更不会听从什么人的指使。

谚语说得好:一味听凭他人指使生活,将会变成牲口!……

总而言之,我开始默默地思念起奥勃连斯卡娅公爵夫人了。我用自己的笨脑袋大胆地想象着,想象她那贵夫人柔嫩的脖颈如何置于断头台可怕而锋利的刀口之下,想象她美丽的头颅又是怎样被砍下来的。我心里非常难过,为那些死去的人感到万分悲痛。好了,算了吧!我想国王已经公正行事了,他下令把断头台的发明者也送到锋利的屠刀之下切断了脑袋。这台杀人机器虽然已经陈旧,但是看上去仍然是个庞然大物。

一年过去了。两年、五年、十年过去了。我似乎依旧能够清晰地看见:乡下普通砍柴斧一样的断头台上的斜口大刀落到了公爵夫人的脖颈上,冰冷的钢刀触及到了她娇柔温馨的皮肤……

法西斯分子的手丝毫也不颤抖,就像当年巴黎公社那些情绪激昂的革命者自如地使用过这个断头台,他们的心也并没有战栗。流年似水,而今留存下来的是《马赛曲》、断头台和一小抔历史陈迹……

又过了几年,也许是五年,也许是十年,我终于来到了圣日耳曼隐修院的墓地。《文学报》记者基利尔·普里瓦洛夫陪同我来参观这个墓地。他这个人言而有信。他曾对我说:“我一定把您送到那里去!”——他果真做到了,尽管他的汽车坏了,他儿子小彼得那天又生了病,而且还有其他一些小小的和不算小的故障。基利尔向我保证说他对这个墓地非常熟悉,我很快就证实了这一点。

对于我来说,主要是拜谒伊凡·蒲宁的墓,如果精力和时间允许,我再参观其他地方。

乘飞机到法国时,我身体就不舒服,两只脚疼痛,加上在巴黎游览要不停地走路,痛得就更厉害了。虽然我买了一双巴黎软便鞋,疼痛仍然没有减轻。

蒲宁墓离公墓入口处不远。以前我在照片上见过他的墓,也读过有关资料,因此我对他的墓如此之简陋没有感到吃惊。离蒲宁墓不远的地方还有另一位名士之墓,那是德罗兹多夫斯基的葬身之地,这个人就是我国出版的书中提到的行刑将军,或者就叫刽子手[2]。两墓相互比较,蒲宁的墓甚至可以说有些寒酸和孤单了。将军指挥的旅团里的军官们,死后也有的埋葬于此,继续簇拥着自己的上司。德罗兹多夫斯基墓碑的大理石基座上镌刻着的金色大字也颇引人注目,附带说一句,那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套话:“为争取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捐躯的英雄们永垂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