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红楼谢皇后(第5/6页)

舒云忖度着林海之所以会跟荣国府联姻,也正是因为上面几代人都死得太早,林海在文官那边也找不到太多助力了,这才不得不与贾家联姻。而贾代善呢,之所以答应这个,也是发现自个儿子是没法继承自己在军中的势力了,后代也只能读书科举,才能维持门楣。一家有学问,一家有势力,珠联璧合啊!

林海刚开始入仕的时候,应该得过贾家一些助力,可能不会太多,但是应该是有的。结果呢,贾代善死后,贾家压根没有利用上这层关系,别的不说,林海一个探花郎,要是愿意帮着贾家TIAO教下一代的孩子,哪怕不自己亲自教,引荐几个得力的先生总不是什么难事。贾家那些子弟,不说考出个进士出来,多考几个秀才举人,没什么问题吧!结果呢,贾家的家学,就是个所谓的老儒贾代儒管着,这位本来也就是在家学里头混饭吃而已,自个功名也就是那个样子,自己的孙子都没教导好,何况是学生呢?以至于家学到了最后,根本就不能称之为是学堂了!

就算是林海过世了,林家的亲族那边呢?那边也是时代耕读传家啊!结果呢,一家子目光短浅,压根想不到这一层!为了吞没林家的家产,仗着国公府的势力,将林氏宗族得罪得不轻,在读书科举这事上头,林家能帮着贾家?做梦还差不多!

一般勋贵人家当地顶多也就是地方上头的豪强出身,大多数根本原本就是泥腿子,像是贾演贾源兄弟两个,当年在金陵的时候,原本家里还算是有个几十亩的田地,但是呢,先是遇上了天灾,朝廷不光不赈济,还要一味横征暴敛,兄弟两个父母接连病逝,为了给他们治病治丧,都花了不少钱,最后,家里的地也保不住了,还欠了一屁股的债,这种债说九出十三归都是良心价,因此,兄弟两个干脆不还了,直接带着一些同样活不下去的族人乡亲,将那些上门要债的狗腿子痛揍了一番,就跑去参加义军了,后来听说TAI祖那边有了些起色,想着那位好歹是同乡,以前也是正规军队里头出来的,不像是其他那些所谓的义军,其实就是土匪,总要靠谱一些,然后就跑过去投奔,这才有了后来的家业。

这样的人家,想要弃武从文谈何容易,他们要从文,怎么着也得考个举人吧,要不然,靠着家世恩荫都比这个快一些,可问题是,那些世代耕读的人家,家传科举的诸多窍门,都不能保证家里的子弟都能考中举人,他们这样的人家,还找不到这等好老师呢!至于进国子监什么的,呵呵,荫生都是跟荫生混在一块的,那些先生对这些恩荫的子弟也有些歧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种环境之下,还能够保持上进的,那真是不多!

另外,现在勋贵人家其实还没几个考虑着要转文呢,他们更加想要的就是继续把握兵权,而不是让子孙投靠到文官的阵营里头去。就像是文官瞧不起武将一样,武将们还瞧不起文官呢!

问题是,他们就算是有再多的本事,皇帝不用他们,那一切也就是白搭。就这么多的资源,一帮子勋贵要争要抢,互相之间难免会有些龃龉,时间久了,就算是真正的亲戚,那也要闹翻了,何况原本就是硬凑起来的所谓世交。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时候叫世交,拉开了距离之后,那就是穷亲戚。有钱的亲戚会觉得穷亲戚总是来打秋风,特别讨厌,而穷亲戚呢,也会觉得自家之前也阔过,要不是被他们抢了自己的机会,自家未必会落魄。

如此一来,自然各个勋贵之间就会分裂开来,可以各个突破了。

倒不是司徒家的人过河拆桥,实在是兵权什么的长久处在一个势力手里,很容易会出事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双方着想,大家都应该再退一步。司徒旻觉得,这些勋贵要是愿意效忠自己,老老实实放弃兵权,或者说是,不要长久地染指兵权,将大靖的兵马变成他们一家的兵马,那么,朝廷愿意给他们一定的尊荣,就算是想要恩荫后代,朝廷也能接受。但是呢,他们要是一个个死攥着兵权不放,那就不能说是开国功臣,反而很有可能变成乱臣贼子了!司徒旻可不希望皇权被这些具备兵权的勋贵所制衡。

如今勋贵之中,四王八公这个级别的还算是可以,就算是被边缘化了,依旧在朝堂上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一些底层的爵位不怎么高的,如今长辈去世之后,儿子能够承袭的爵位要再降上一等,有的要是皇帝对他们没什么好感的,甚至要降三等,一些爵位不高的,这一降爵,爵位差不多就到头了,剩下个什么轻车都尉,云骑尉之类的勋爵,压根就拿不出手,所能得到的爵田自然也要进一步缩水,要是再没个实职,想要养活一家子老小都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