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第2/8页)

苏仲想来想去,特意去他们省城转了一圈,这里的变化很大,他来过几次,但都是匆匆来回,卖完衣服就走了,现在他特意留意了,看到了很多的小贩,卖各种吃的也多,卖用品的少一些,衣服鞋子墨镜手表……通通围了一堆人。

他想要看看有没有人愿意出售房子的,想要打探打探价格,看看自己还差多少。

转了一圈,没有收获。

还是在一个老字号那里打听了这里的中介,花了钱,才知道消息。

商铺那是没有的卖的,老房子倒是有。

他现在手里就有,有之前收归国有,后来返还的,还有的单位分房,旧房子太破旧出手的。

那个比较好的房子问了一下,需要小几万,而那个破旧的,接近三千。

看上去这个三千的好便宜啊,但三千的价格不低了,按照工人一个月三十的工资计算,需要一年不吃不喝才能存下三百,要十年才能买的起。

这个价格也很高,现在苏仲不是拿不出来。

他跟着中介去转了一圈。

这房子真的旧了。

只有一个房间是后来建的,能安心住人,其余的苏仲很担心有什么从上面掉落下来。

那破旧的老房子也不是卖点,那间新建的才是,面积也有八个平方了,挤一挤,能住好几口人,其余的老房子用来放东西养家畜。

其余的,就是这个院子大了,光是院子就有二三百平,现在种有果树和青菜。

这院子用土墙围了起来,地下还有石头,防止别人越界。

苏中没有看到井,一问,这里没有井,需要打水要走十来分钟。

这是个缺点。

如果要方便的话,自己家要打一口井,但是打井又是一笔花销。

他问中介可以打井吗?这院子都可以建房子吗?

这时候没有这么多讲究,都是可以的。

院子外面就是路,不是主干道,但也能过四个轮子的车,周围这种院子有,平房也有,住的人也很混乱,不过大多数都是工人,他们这里前面有一间罐头厂。

而且距离他们这里的医院不是很远,走路十来分钟,另一个方向,也是十来分钟,还有一所中学。

这个不是很近,但也不远。

苏仲考虑来考虑去。

这也就是省城了,上回,妹妹的一个小姑子在他们镇上买了旧房子落户的,才花了小几百,对比一下,真真感觉到了差距。

以后就是生意做不下去了,把这卖了都能得不少钱。

讲价自然也是要讲价的,苏仲答应中介给他送两身衣服,他就主动多了,减了三百。

买了这房子,拿了证明,但是还要继续花钱。

这破旧的危房是不敢要了,推了,只留下那一间新房。

说是新房,其实也有十多个年头了。

这些都需要人手,一事不烦二主,都拜托中介帮忙找人。

推了旧房子,靠近街边这里他打算起一个平房做店铺,后面就住人。

要是钱有余裕,他再起两间房间,这样爸妈孩子来了也有地方住。

这一下子,他真的钱就差不多见底了。

苏仲不放心,他这不能两头顾啊,这里也没有一个信任的人帮忙看着,到时候人家偷工减料他都不知道。

苏茴在这边也有人,她帮了忙,定期让人去转一转,买点水啊水果之类的,就解决了。

他们也不敢太糊弄,钱苏仲可没有结清的。

苏仲一出来找活干除了寄信寄东西回去,人是没有回去过的,跟其他人一样。

凡是出来见世面、找活干的就没有回去,哪怕家里面农活多,在收获的季节需要人了,面对着每个月几十块的薪水都没有选择回去。

在收获的时候,少了人是忙不过来的,张根和李满芬不算太老,身体一向康健,但说到底也是上了年纪了,体力比不上年轻人。

现在家里就他、李满芬、赵来娣,还有周小晴四个成年的大人。

家里的壮劳力张全和张贵都出去找活干了。

他们面对着那份薪水也不想他们放弃,但是家里的活他们确实忙不过来,要是误了时候,让庄稼浪费在地里那就不好了,赚钱要紧,但是粮食是更要紧的,有的时候,有再多的钱也买不来粮食。

周小晴虽然也在家里,但是她要上课,就早上和下午那点时间可以帮忙,张喜华和张小华在镇上中学念书,也是早上和晚上的时间才能回家。

这样的情况下,张根只能找人帮忙,总有些人怕外面的世界出什么意外,胆怯着不敢出去。

他也不提出给钱,他就提出来帮忙干活,干多少活给多少肉作为酬谢。

他怕给钱太敏感,不过这样也差不多,现在肉还是比较稀罕的,鸡蛋家禽这一方面在政策宽松了之后没有那么馋了。

但是猪肉养殖期长,他们村里就没有人长期卖猪肉的,想要买只能去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