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瘤病毒:病毒杀癌靠谱吗

2014年底,中山大学的颜光美教授研究小组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一种20世纪60年代在海南岛发现的M1病毒具有溶瘤的特性。M1在体外实验中能抑制癌细胞生长,而不影响正常细胞。媒体一时间大肆报道,认为中国找到了治疗癌症的新方法。据说现在颜教授一天要收到几百封电子邮件,还有患者亲自上门主动要求当临床实验的“小白鼠”。

很多朋友转发这条报道来征求我的意见,我认为,溶瘤病毒是真实存在的,现在美国有十多个公司的几十个临床实验在进行,测试各种溶瘤病毒对于各类肿瘤的效果,并且有一个看起来今年会被批准上市。颜教授团队这篇论文从实验设计到数据到结论也是严谨且合乎科学研究方法的。但我不得不迅速泼一盆冷水:M1病毒治疗癌症的数据目前看起来很弱,这种学术化研究离临床还非常遥远,类似这样的论文每年至少好几百篇,能真正转化到临床的凤毛麟角,大家不要期待太高。

我觉得整个事件特别像我们爱玩的一个游戏:传话。就是一群人站成一排,第一个人开始说一句话给第二个人听,第二个人说给第三个人听,一个个传下去,等到最后一个人再说出来,经常让人捧腹大笑。

第一个(颜教授团队)说:M1溶瘤病毒在“体外”对“有某些基因缺陷”的癌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对正常细胞影响比较小,在“少数几种小鼠肿瘤模型”的体内实验中,能“减缓”肿瘤生长,对小鼠没有“太强”的毒性。(大家注意一下引号里的内容,这些修饰词对科学严谨性至关重要。)

第二个(有些科学素养的媒体)说:中山大学发现天然病毒能有效杀死多种癌细胞,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

第三个(基本没有科学素养的媒体)说:中国科学家发现天然病毒能像长了眼睛一样准确找到肿瘤组织并将其杀灭。

第N个(不明真相群众)说:中国科学家发现天然抗癌病毒,人类将攻克癌症,有望冲击诺贝尔奖!(这是一位兴奋的广州出租车司机说给我师兄的。)

几次传话以后,意思已经完全变了,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课题,变成了一场闹剧。我相信媒体的这种“热情”也远远超出了颜教授团队的想象:本来只治好了几只老鼠,发了一篇还不错的文章,怎么一下子就似乎成了全人类的救星?

颜教授现在也是骑虎难下了,开记者招待会说就要在猴子身上做实验,3年内争取上临床,我觉得这样的承诺很危险。M1病毒这个课题值得继续做下去,只希望颜教授团队不要被媒体或政治因素绑架,而是能够认真、仔细、科学地进行下一步的毒理和效用研究。我相信会有中国人能在抗癌药物领域做出“突出”乃至“突破性”的贡献,但是前提得是“靠谱”。

好了,回到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到底是什么?现在临床到什么地步了?

所谓溶瘤病毒,并不是特定的一种病毒,而是指一类倾向于感染肿瘤细胞,同时在癌细胞里面能够大量繁殖,最终让肿瘤细胞裂解、破碎、死亡的一类病毒。需要说明的是,溶瘤病毒也会感染正常细胞,只是因为各种原因,它们对正常细胞毒性弱很多。

用病毒来治疗癌症完全不是新鲜想法,100多年以前,就有医生观察到有些癌症患者在被病毒感染以后癌症细胞会减少。于是有人开始猜想是不是病毒感染能帮助抑制癌细胞,所谓“以毒攻毒”。于是开始有狂野的医生直接往癌症患者体内打入活体病毒,但是结果很惨淡,有效的例子极少,而且多数患者都被严重感染,甚至死掉了。“用病毒治疗癌症”,没能“以毒攻毒”,反而成了“毒上加毒”,这个狂野的想法也就暂时搁浅了。

到了1950年前后,新的临床实验规范慢慢建立,这时候出现了新一代狂野医生,希望用更规范的临床实验方法来研究病毒治疗癌症的可能性。和他们的前辈比,虽然新狂野医生实验设计规范了许多,但干的事情却基本是一样:肝炎病毒、黄热病毒、西尼罗河病毒、乌干达病毒,统统直接拿来往癌症患者身上用。当时还没有技术纯化病毒,所以基本就是把被病毒感染的患者血清直接打进癌症患者体内,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人们对癌症有多么的束手无策,对新的治疗方法有多么的渴望。

新一代狂野医生的典型代表是Alice Moore和Chester Southam,这两人一个做动物模型,一个做临床,珠联璧合,尝试治疗了很多患者,发了无数研究论文,顺利带领一批人炒作了溶瘤病毒这个概念,可惜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最后的临床结果要不然就是无效,要不然就是不安全,总之一句话,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