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之造(第2/3页)

采茶不仅是茶农的乐事,也是一些文人隐者的雅事。唐代皇甫曾写了一首《陆鸿渐采茶相遇》,诗里说:“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其中的隐逸之趣,给采茶这件平常事平添了一层美学色彩。

【原文】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1〕,如胡人靴〔2者,蹙〔3〕缩然(京锥文也〔4〕);犎牛〔5〕〔6〕者,廉襜然〔7〕;浮云出山者,轮囷〔8〕然;轻飙〔9〕拂水者,涵澹〔10〕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11〕〔12〕之(谓澄泥〔13〕也);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14〕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15〕〔16〕然(上离下师)。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17〕,易其状貌,故厥状委悴〔18〕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注释】

〔1〕卤莽而言:粗鲁、大致地说。卤,通“鲁”。

〔2〕胡人靴:古代中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脚上穿的长筒靴子。

〔3〕蹙:皱,收缩。

〔4〕京锥文也:箭矢刻着的纹理,或大钻子刻的线纹。日本布目潮沨认同大典禅师的说法,认为是当时特别流行的一种纹样。文:纹理。

〔5〕犎牛:又叫封牛、峰牛,一种颈、胛肉块隆起的野牛,酷似单峰驼。

〔6〕臆:胸。

〔7〕廉襜然:像车上的布帘那样来回起伏。廉:边沿。襜:古代马车上的帘子或系在身上的围裙。

〔8〕轮囷:盘曲、聚拢。囷:回旋,积聚。

〔9〕轻飙:微风。

〔10〕涵澹:水轻轻荡漾起伏的样子。涵:水波动荡。这里指摆动、荡漾。

〔11〕澄:液体中的杂质沉到最下面,从而使杂质和液体分离。

〔12〕泚:纯净,透明。

〔13〕澄泥:陶匠淘洗的泥土。

〔14〕箨:竹笋皮,俗称笋壳,指包裹在竹笋最外层的叶子,后渐渐脱落。

〔15〕籭:去粗取细的竹筛。籭,同“筛”。籭,音离。

〔16〕簁:竹编的筛子。簁,音师。

〔17〕凋沮:衰败,稀疏。

〔18〕委悴:干枯萎缩。

█〔明〕唐寅 琴士图(局部)

【译文】

茶饼有千姿百态的形状,粗略地说,有的像褶皱很多的胡人靴子(箭矢刻着的纹理);有的像只有细微褶痕的野牛胸部;有的像浮云盘曲聚拢出山的样子;有的像微风掠过河面激起一道道的涟漪;有的像陶匠筛出细土,再用水淘洗、沉淀出的泥膏那么细腻光滑(陶匠淘洗的泥土称为澄泥);还有的像刚修整过的土地,突遇暴雨急流,被冲刷得凹凸不平。这些都是茶中的精品,属上等茶。有的茶叶像笋壳,枝梗坚硬,不易蒸捣,所以制成的茶饼形状如坑坑洼洼的箩筛;有的像经霜的荷叶,茎叶稀疏,而且改变了原来的相貌,所以制成的茶干枯萎缩,这些茶被称为坏茶、老茶。

【延伸阅读】

唐代初期,茶有四种形态:觕茶、散茶、末茶、饼茶。觕茶类似今天所说的茶砖,它方便储藏但看起来不精致,是边疆民族的常饮之物。散茶和末茶基本可归为一类,在制作中茶的芽叶不做成饼状而是烘焙后就收藏起来,和现在冲泡的茶叶相同,不过在饮用的时候要研磨成末茶。饼茶出现之前,这三种形态的茶都在民间流行。唐代中期,饼茶开始普及,以上三种茶叶逐渐减少。

宋代贡茶,进一步发展了饼茶的制作工艺,用金银做模具压制饼茶,以龙凤做花式,去掉了唐代饼茶中间的孔眼。这个时期,饼茶又称团茶,茶饼需要研制数次,并添加龙脑香料,外层上蜡,油光可鉴。

团茶类型诸多,形状各异,有圆形、椭圆形、下方上圆形、龙团方形、六角梅花形、六角尖瓣形等,其精致程度令人惊叹。

宋代欧阳修在《龙茶录·后序》说:“茶为物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他在职二十几年,才得到皇帝赐的一块龙饼。苏轼则要幸运得多,“小团得屡次”。后人曾诟病这种茶太过精美奢侈,不符合茶道以俭养德的理念,不过宋时龙凤饼的加工工艺,确有其可取之处。

到了元代,粗犷豪放的北方蒙古族难以接受制作太过精细的团茶,因此统治阶层多饮觕茶,此时民间饮茶则多为散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