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杯Grande Latte谢谢(第2/2页)

白杯认同感

随着星巴克店越开越多(或者说,品牌下沉),现在大家买星巴克未必是为了装高端,但是认同感还是在的。老早之前曾经有人跟我形容说,在不在CBD工作不重要,只要你手里拿着一个星巴克的杯子,别人就觉得你能讲英文——我觉得这是对星巴克认同感最形象的描述。现在我自己的体会是,到了一个陌生城市看见星巴克,就像十多年前在陌生城市看见麦当劳的感觉一样:没别的,就是特有安全感。

那么,这种更深层次的认同感是通过什么传达的呢?别傻了,不是口味。我相信很多人都能闻出那股带点臭臭的、有点烟熏味的咖啡味道,但传递认同感最直接的载体是那只白色纸杯。这只装载热饮的纸杯,不管带不带外面的杯套,象征着城市感,自信和全球化,对于星巴巴的常客来说,还代表着可靠和熟悉。简而言之,就是一看见就倍儿亲切。

从制作工艺上说,这只杯子就非常牛逼。如果你经常外带咖啡,就知道做好这么一只杯子有多么不容易(尤其是作为已经被突然崩裂的COSTA外带杯烫过数次的人,我想我还是有资格说这话的)。20多年前,美国有一个叫Stella Liebeck的79岁老太太在Albuquerque(真是历史名城啊!)麦当劳得来速买咖啡被烫了,她起诉了麦当劳,陪审团判了她290万美元赔偿。

图:David Goehring / CC BY 2.0 ,图片来源[2]

有盖的杯子是一项几千年的发明,可是可随行的杯盖不是。Jack Clements拥有星巴克外带杯用的那种杯盖的专利(1984年),它有一个诗意的名字 Solo Traveler Coffee-Cup Lid。而白杯外的那种杯套(zarf),也是1993年才发明的。发明者是Jay Sorenson,他把它命名为“Java Jacket”,专利号US5425497 (A) 。

星巴克供应的不添加牛奶咖啡饮品,比如美式或当日咖啡,温度高达93-95℃。这款白杯首先要保证咖啡盖要够紧、热饮不被洒出来(包括行走中,还有放在车里);此外还要让你能喝得到热饮;其次要有一定保温作用;然后要让你拿着不太烫手——当然,其实还是烫手的所以后来加了杯套;再然后还要让你能便捷地边走边喝;最后还要保护我们的大自然,加入可再生材料(现在杯子本身是10%可再生材料制成,全部可再生的话意味着通不过食品安全的要求,杯套是全可再生)。除却这些复杂的工艺需求,杯面本身还携带了所有星巴克顾客都熟悉的标识:decaf(低因)、shots(浓缩咖啡的份数)、syrup(枫糖浆)、milk(加奶)等等。

从生活方式上说,这只杯子就更厉害了。1984年,星巴克第一次推出这种外带杯的时候,它只有7家店。希望这么说环保主义者们不要打我,但是这种杯子将人们从咖啡馆和咖啡馆的椅子上解放了。回忆一下你看过的欧洲电影:法国人喝咖啡是悠闲地坐在河边,意大利人挤在不透气的咖啡馆吧台前,英国人……没点复古范儿别找他们;美国人喝咖啡是用走的。这个轮子上的国家的人们走路时喝,谈事时喝,开车时喝,遛狗遛小孩儿时喝,用一只手喝。他们一边享受着这种解放,一边帮星巴克传递着这种认同感,win-win。

对了,那些很难发音的杯型单词,也是认同感的一部分。为什么放着好端端的「小杯」(真的有8 oz.的小杯供应的,可以尝试问问看但不是每家店都备有)、「中杯」、「大杯」、「超大杯」不用,非用这些很难发音的意大利语做杯型呢?做生意,又是做卖咖啡这门红海这么厉害的生意,不整点特色别人怎么记得住是你呀?

[1]图片来源于Flickr用户Jun Acullador,点击图片网址

[2]图片来源于Flickr用户David Goehring,点击图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