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白拿西突厥情报(第3/5页)

“他们如突厥一样,不能太强,也不能被灭,最好是永远这样僵持着,才会与我们友好相处。”李玄霸道,“突厥的地我们还能直接管辖,但西域太远了,我们不能直接控制。所以必须让他们主动与我们交好。”

李智云连连咂舌:“三兄!我的三兄啊!现在还是大隋呢!二兄还没当皇帝呢!扫灭天下都不知道会花多长时间,打败东西突厥也不知道要花多长时间,你怎么都算计起西域诸国了?”

罗士信有点头晕。

他以为人生最大成就就是帮郎将统一天下,如果能活长一点,再加个灭掉东西突厥。西域诸国也太遥远了!

李玄霸笑道:“你们要对李二大将军有信心,天下唾手可得。或许我对西域诸国的算计,在我们这一代没有用处,但能为后人减轻一点负担,为后世百姓减轻一点负担,既然是举手之劳,为何不做?”

至少,这个时空哪怕大唐仍旧丢掉了西域,在“盟友”的帮助下,能把安西都护府的孤军接回来也是好的。

安西都护府孤悬海外,大唐守军孤军奋战四十余年,在公元808年全部战死沙场。

落叶归根,忠魂归乡。

李智云捧着下巴道:“好吧,三兄有这么远大的志向,弟弟支持你!三兄,你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我们无法直接管理的地方,一定要让他们有多个首领,不能让他们统一了来打我们,对吧?”

罗士信使劲点了一下头:“我也明白了!就像是西突厥和东突厥互相打仗一样!绝对不能让突厥统一!”

李玄霸叹息道:“真聪明,就是这样。”

这一套,历史中的唐太宗就干得很好,俗称“平衡术”。

唐太宗灭掉东突厥政权后,没有灭掉东突厥的“可汗”,而是在突厥上放几个“阿史那”血脉的可汗,让他们各自打去。谁弱就拉偏架,不让他们统一。

这一点后世清朝也做过,就是蒙古“盟旗制度”。

唐高宗前期延续唐太宗的政策。但在后期,天皇天后都认为他们需要建立比唐太宗更大的功绩,所以放弃了“平衡术”,放任和帮助亲近自己的势力统一草原。

但大唐当时的科技和经济水平,不可能直接统治西域和草原,导致西突厥不断复叛和阿史那家族重新统一漠北,拖累了大唐财政。

唐玄宗也在这方面犯了傻。他见南诏太乱,就帮其中一支部落把南诏统一了,南诏实力强大后就反叛。

唐军平叛失利,西方史学家认为,这和怛罗斯之战一样,是安史之乱的导|火索之一。抛开这点,这一战确实给大唐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唐高宗和武女帝政治水平还是不错的,都是有为之君。唐玄宗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也没昏庸,还是明君。

只是唐太宗身为华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战略家”,眼光还是更胜一筹。

军事家常有,而战略家不常有。

这次让二哥好好把他的战略思想写下来教导后人。就算后世子孙没有战略家,拿着先祖的心得依葫芦画瓢,可能也能学个一二。

当然,更有可能是某个后代皇帝认为“朕很强,朕要做到先祖做不到的事”,然后仍旧瞎折腾。

至于写“祖训不可更改”,让后世别乱来也不现实。局势瞬息万变,统治者需要依照现实情况随时调整政策。

看看明朝“后”车之鉴,利益阶层可太会利用“祖训不可更改”来给自己谋利了。

李智云疑惑:“三兄,你发什么呆?”

李玄霸收回发散的思想,笑道:“连小五都能听懂,看来我的教学水平不错。”

李智云得意:“那是因为我聪明!三兄,你应该说,连士信都能听懂,三兄的教学水平不错。”

罗士信白了李智云一眼,做口型让李智云等着。

等三郎君离开,他一定找李智云好好切磋。

李玄霸看到了罗士信的小动作,笑着结束了今日的授课,让罗士信和李智云去外面“切磋”。

先嘴贱就要做好“挨揍”的准备,这也是哥哥给你上的课。

李玄霸露出了关爱弟弟的慈祥微笑。

……

二月初,伊吾的气温回暖。虽然河水还没有化冻,李玄霸见已经晴了好几日,便向射匮可汗辞别,准备回张掖。

射匮可汗派了一千人护送李玄霸离开。这一千人由同族心腹泥孰带领,并携带包括三百匹骏马在内的大量礼物,与大隋的河右行军大将李世民正式结盟。

泥孰是个面容和善的中年人,汉话比射匮可汗还熟练。

他与李玄霸交谈,居然对突厥人大多不爱看的儒家经书颇为熟悉。若不看他穿着打扮,还以为他是个大隋儒生。

李玄霸总觉得“泥孰”这个名字有点耳熟。

但突厥人的名字大多喜欢重复用,有的人名和“官名”差不多,就像是华国有人当了“司马”,就给后人改姓“司马”一样。只一个拗口的名字,李玄霸实在是难以将这个人与史书中那些名字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