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四章 正德三十五年之军事与疆土(第2/3页)

不必怀疑,这是一个实力强大的皇子,他不仅能征善战,而且会汉语、蒙语两种语言。

也有人建议朱厚照,四皇子有蒙古血统,又骁勇善战,蒙古部落一向推崇这种首领,所以不该给他这么大的军权。

万一草原上那帮人给他来个黄袍加身你怎么办?

但朱厚照没听,大明要想组建这样力量强大的西征军队,人数规模肯定要上去,总不能像是当初征哈萨克汗国那样弄个六万人,那两场激烈的战斗一打就没后续了。

而二十万兵马,不交给儿子,难道交给外姓人啊?

至少他和老四父子之间这些年还是很好的。

再者说老四就是能打胜仗,不给他给谁?

当然,要说他完全没防备那是不可能的。

比如说,所有生产火铳、火炮、子药和炮弹的工厂与技术一直都是绝密,而且技术工人一直把控的很严。

皇帝嘴上说着汉蒙一家,实际上并不允许外族人接触这些东西。

而会打仗的将领一定明白,火器出现以后,战场逻辑已经不再是谁的骑射好谁就能赢了。

明朝的军事理论也在朱厚照的引导下往这方面发展,虽说不是武器决定论,但热兵器时代的作战武器弹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皇帝在正德二十七年下了一个明确的旨意:所有负责生产火器的官员、衙门不得与在外驻守的将军有任何公开或不公开的联系。

理由很简单,也很直接,为了江山稳定,为了皇帝自己的位置坐得稳。

这没什么好隐瞒的,边军将领自己也不准去打听这类事,给你什么你用就是了。

以至于到现在,生产这些武器的工厂位置成了朝廷的军事机密。

老四二十万西征大军的火器供应就是从新疆运过去的,在当地生产、调试、入役这倒是很经济、也很方便,对啊,等他们这一代人走了,更方便后面的人直接独立分裂,甚至转过头来打你。

这是在西边。

东边区域,奴儿干都司的辖区向东至苦兀岛,向西至斡难河,南接图们江,向北则是外兴安岭,再北方那里实在是人迹罕至,连渔猎民族都不乐意去。

奴儿干都司同样被强化了一轮控制,经过成化犁廷以后,东北并无强大的反抗力量,所以几十年来朝廷做的就是进一步把官僚体系搭建起来,同时把‘抽丁’的政策带到了这里。

20万西征大军中,约莫一万人也是这里补充的。

至于朝鲜已经被《明约》在经济层面纳入中原地区,政治层面它原本就是藩属国,而且是和琉球一样比较忠心的藩属国,国王继位需要过问大明皇帝,汉字、货币也全和中原一样。

朝鲜同样是抽丁政策的适用地,这里的丁口主要被抽去了日本驻军。

如今的日本已经沦为一个秩序丧失之地,明军和朝鲜军共有十三万人驻扎在此,主要的一件事就是镇压叛乱。

只有这里够惨,他们出去当奴隶才会觉得是一种幸福。

在南面,大明的存在是以海军的形式体现的,而海军就驻在各个军事港口之内。

十几年前顾首揆就在建议朝廷要多造战舰,这当然被准允,所以如今大明在高雄港、石塘港、金兰湾港、万里港、爪哇岛的青水港以及暹罗国大唐港驻扎有大小军舰一百二十多艘,共有海军士兵十一万人。

朝廷的抽丁政策暂时没有用到这些藩属国身上。

这也是他们不满的地方。

因为大明很讲道理,我从你这里抽丁,相当于拿走了最好的青年劳动力,所以通常情况下都会给一些补偿。

像是布拉特部落所得到的那些。

这种方式才能搞得长久些,不然总是压迫,濒死的人才不管你正德大帝是谁,你如果只给他反抗这一条活下去的路,那么他也只能走了。

表面上是这样。

但实际上朱厚照当初之所以这么做,其目的是在于‘腐化’各部落、国家的统治阶层。

人性就是这样,奢华享受之间很难诞生英明神武的统领,他们拿点儿吃的喝的穿的,然后把自家年轻人‘卖’出去。这也没什么奇怪的,即便在所谓的现代文明世界,也多的是卖国求荣的领导人。

长此以往,这些出去的年轻人在大明和自己部落统领之间也会分出好坏。

而在南洋诸国之所以不推广抽丁,一方面是因为不需要,南洋如今是经济建设的主题,没有多少国家在这里打仗,也没有人敢在这里打仗。

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们不算优秀的战士,个头矮,身材瘦,而且生活在热带的民族天生没什么组织性,蒙古汉子都比他们好训练。

如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真正的万里江山就是正德三十五年的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