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二章 谢主隆恩(第2/3页)

老太监尤址也替皇帝感到开心,

乾清宫不是常能爆出笑声的地方,但五殿下还是不一样,聪明伶俐、乖巧听话,往往能接得住皇帝的话,偶尔还会说出很孩子气的搞笑之语,把皇帝逗得开心的不行。

过了一会儿内阁张璁递条子进来,

朱厚照召见了他,并让载壡在边上找个矮矮的书案坐着。

尤址引他入内以后,张璁也观察的仔细,行礼说:“老臣参见陛下,见过五殿下。”

“平身吧。”

朱厚照今儿的开心是写在脸上的。

像是张璁这样的人早就知道,皇五子载壡最得皇帝宠爱。

“尤址,赐座。”

张璁拱手,“谢皇上。”

心情好的时候不仅是赐座,就是暖盆都要推得离他近一些。

“外面还有大雪,爱卿有什么事这么急,要忍着严寒入宫?”

张璁从袖口里拿出一样东西,低头呈上,“启禀皇上,老臣是觉得眼下已近年终,朝廷花大力气、陛下也十分关心的货币改革总要有一个总体的进展呈陛下御览。前几日一直在准备,今日才集其了江西、湖广两省情况,因知道陛下关心,所以未敢耽搁。”

“喔?”朱厚照心中生出期待,问道:“总体情况如何?”

“老臣这份奏疏是命人收集各省官员、名士、商人、百姓的言论而成,不全以官员媚上之语为准。总的来说,货币改革的情形可以分为三层,最好的便是江南如杭州、南京以及边镇口岸如大同、伊犁,这些地方商业兴盛,对于货币改革非常关心,兑换新钱热情也高,尤其统一了钱币,更加方便贸易,所以受到欢迎,新钱币的使用已经随处可见。

次一些的地方是富庶省份的乡村,这些地方交通便利、信息畅通,百姓到县城不必费力。最后便是情况不甚理想的,这主要是更偏远的地方。”

朱厚照一边看,一边听,听完了忍不住点点头,“多亏了爱卿用心,否则半年时间,哪有这样的进展?现在看来货币改革之势已成,虽然还有未尽之事,但也不影响大局了。只待过渡期一过,朝廷宣布所有旧钱非法,便能大功告成。”

张璁微微一笑,“都是陛下运筹帷幄,百官同心用力,老臣不敢居功。”

“你有功无功,朕不糊涂的。这次改革成功以后,中央银行要关注好不同地方的物价,说起来复杂,但民以食为天,主要是关注好各省粮价。有一个基本的经济原理,经济活动是需要货币的,极端的说,若是京师内一块银元也没有。那银元的价格必然昂贵,高价难求。

如此一来,正常的经济活动会受到影响,甚至会逼得百姓再次铸造私钱了。

粮价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标准也不难,再高不能让一个普通的工人半个月的工钱买不起一个月的粮米,再低,不能让种粮的百姓一年辛苦到头来还饿肚子。”

张璁点点头,“陛下圣明,正要如此,百姓才能过活。”

“眼下总之还有南洋诸国的国内市场可以流通我们的钱币,可以适度多铸一些投向市场。日本的银矿出来的白银也不要直接作为官银去花了,一部分运到京师来贮存。新钱币之所以能让人信服,朝廷是承诺了可以兑换成白银的。

现在还没有集中兑换的情况,但要做好准备。经受住一次大的考验,新钱币才算真正立住了脚。另外一部分,看看能不能送到南洋和朝鲜,朕并没有强制他们只使用我们的新钱币。”

当初明约签订的时候,这一条看起来是天朝上国‘比较讲理’,甚至不少朝中的大臣也是这样认为的。

但实际上的坑在这里埋着呢。

都他么只认新钱,那大明挖出来的白银干什么用?

什么都买不到的白银还是钱么?

至于说去西方买东西,朱厚照还未曾考虑过,他们有什么值得买?土地吗?

张璁反应了一下,这个‘坑’他是懂了,但有一个疑惑,

“陛下,我大明物阜民丰,去南洋和朝鲜又能求购什么?”

“什么都没有,还有奴隶嘛。”

就现在人类的道德层次,给一个国王一些银子,他能自己主动抓些子民拿出去卖。

对于大明来说,这些奴隶很有用。

比如一些重大的工程,就可以用。

其实财富聚集没多么深奥的道理,说到底就是占有别人的剩余劳动。

“爱卿,你不觉得大明太大,但道路却不通畅嘛?前些日子科学院发明出了一种水泥材料,有了这个东西,修出来的路就好多了。但似这种工程,往往需要征调民夫数十万甚至上百万,朕可不想犯了隋炀帝的错误。”

隋炀帝这人,李唐当然说他一万个不好,以此来获得自己皇位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