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一章 你们这帮饭桶瞧不起谁?(第2/4页)

朱厚照作为皇帝,

从股份或者说财富层面退出,这是正德十三年改革时,摆出来的一个姿态,但大股东户部得听他的,勋贵委员会得听他的,剩余的忽略不计。

并且这个公司的管理是他派出的官员。

所以实际上这个公司的财富如何流动、流向何方,均要遵从他的旨意。

至于说往自己口袋里装钱……这个动作有或没有,都不影响他花这个公司带来的利润。

话说勋贵委员会作为实体以后,它下面设立的那些个企业大多是和军工有关,比如说它成立了一个名为‘四方’的企业,和科学院合作,研制并生产了千里镜。

这就是所谓的‘听旨行事’

而勋贵的利益整体和军工企业相挂钩以后,可以确保大明的国策不再一味的偏向于防守。

这一整套逻辑朱厚照已经想明白了,到了正德二十年,他都有些觉得也不能让这个集团膨胀式的发展下去了,否则不知道他们想打多少仗呢。

这样梳理下来,梅怀古自然就不再适合掌管大明南洋公司,毕竟他本身也是勋贵的一员,在‘股东利益’的选择之间,他会有倾向性。

而这二十年来,这家公司又发展成什么模样了呢?

截至到今年,大明南洋贸易公司已经涉足贸易、造船、棉纺织和丝织品、冶炼等主要行业,其他的如酒楼、客栈等都是旁枝末节,不必多提。

固定资产如棉花种植基地,有三处,共六万八千亩,海港和码头共四处,分别为宁波、台北、台南和吕宋。

他的旗下有青正源造船厂一家,这一家造船厂最初位于江阴,后来变更到松江,大明海运、漕运,天下船只三分之一都是由这家船厂提供的。

贸易公司本身是主体,是最初起家的,自然不必多说,值得一提的是这家贸易公司已经拥有大小船只一千五百艘。

这就是竞争力所在。

在棉纺织业方面,公司是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在甘州设厂,用新疆的棉花,向中亚地区出口棉纺织衣,另外就是在内地种植棉花,在松江设厂,向日本和南洋输送棉纺织衣。

但品牌都是同一个,名为:东方魔纱。

冶炼则是个新兴行业,现在规模还不大,还搞得像炼丹一样,被朱厚照几次猛批。

总的来说,大明南洋公司已经是一家营收超过两千万两的超级巨无霸。

其实早年间,它一年就能贡献数百万两的利润,只不过那是海贸刚刚开始的野蛮生长阶段,那时候一匹丝绸出去,价格能番几倍,但后来随着规模的扩大,利润自然就要降低,而且国内的无序竞争、南洋又发生一些战事,导致营收也曾经下降过。

再有当初并没有那么多样化的经营,丝绸、瓷器等价格下降以后,利润表现就很差了。

不然也不会让朱厚照下定决心进行整顿。

但现在不会,现在棉纺织业已经打了头阵,虽然单价不如丝织品高,平均利润率也相对低,但架不住需求大,其营收相应的也就稳定很多。

以至于梅怀古‘错失’这个公司的一把手之后,一年后的今天仍然心痛。

毕竟以两千万两的营收规模来看,这也就比在日本挖银山的速度慢一点,放在二十年前,国家的岁入有这么多都不敢想。

这其实也是开放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的结果。

梅怀古也曾将这些事情都告诉过两位皇子。

其实不管从父系、还是从母系来说,这家公司都不该和他们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正在他思索之间,载壦已经将他刚刚的问题回答了,便是皇上如何夸奖他们两位的差使办得漂亮。

梅怀古听后欣喜,“皇上可还有安排其他的事项?”

载垨摇头,“还没有。”

“喔。”梅怀古沉吟一声。

“但想来,正式的职务也不会很久了。”接着梅怀古讲话的,是正德十二年的丁丑科二甲进士余承勋,也是如今的翰林院侍讲学士。

载垨毕竟占着个长子身份,虽然天子始终没有立储,但很多人都会觉得他希望很大。

朱厚照对于皇子和大臣结交,并没有很严格的限制。

总要让孩子们和这些人交往、锻炼的,不然怎么办差?怎么丰富政治经验?

与天天养在妇人手中当个废物相比,朱厚照更愿这些小崽子给他闹出点麻烦出来。

至于实际的皇子间争斗其实也没有,载垨、载壦这基本就是亲兄弟。载壦的性子又相对软,并不和他大哥争。

老三载垚,还未正式成年。

就算成年了,他排行老三,也很难招揽到什么人,两边力量不相称,争斗个锤子。

但他的舅舅,现在是日本总督陈朝瑞,这也是朱厚照有一提拔的,其实也就仅此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