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58 五十八章(第3/3页)

程箴最先出来,方寅等到快天黑时才出考场。

程子安与程箴等了一会,留下不放心赶进城陪考的方大牛等着,他们先回了崔家。

方寅被方大牛送了回来,不过他的神色比较轻松,道:“我生怕答错了,就答得慢了些。”

程子安理解,道:“仔细些是好事,时辰不早了,先用饭吧。你阿爹回乡也晚了,就让他歇在这里。”

方寅一心想着考试,回过神,窘迫地道:“我与阿爹,给你们添麻烦了。”

程子安笑眯眯道:“方大叔带了莲子,新鲜的藕,老母鸡,好些吃食来呢。舅舅舅母都高兴得很,说托你们的福,能吃到新鲜的吃食呢。”

崔家当然不会在意多个方大牛,毕竟方寅的成绩在那里,有的是人抢着结这个善缘。

方寅听后松了口气,与程子安说起了考题。

程子安道:“先别关心这些了,吃完饭我们读书去,准备明日的考试。”

方寅一听赶紧打住,饭后与他们父子一起,温习起了书。

程子安经常临时抱佛脚,所以他没什么考前要休息好,放松的想法。

当然,放松是指不紧张,而非考试期间不再做题看书。

身体已经养成了习惯,处于紧张备战的状态,等考完,将书扔掉也不迟。

连续考了几天,程子安心中大致有了数,最后一门策论文章不出错,举人的功名,他就稳拿了!

熟门熟路进了考场,程子安看到了考题。

题目出得很简单,出自于《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越是简单的题目,越难答出精彩,让阅卷的考官眼前一亮。

学政喜好平稳,又要答得精彩,等于在挖坑,让人跳也不是,不跳也不是。

程子安认真斟酌之后,还是走了稳妥的路线。

秋闱不能出错,春闱面对着全大周的举人,群英荟萃,可以另辟蹊径。

破题点明何为大学之道,为何要讲究“大学之道”。

随后引经据典,写明这般做的好处。

程子安加了些大周的时政进去,比单纯引经据典要高明。

且在前面加时政,是为了他后面的扬。

程子安没提自己的抱负,改捧天下读书人的抱负,最终目的,是捧当今圣上。

圣上的贤明措施,方引得天下士子归心,报效朝廷。

加了时政策令,马屁拍得有理有据,文章就显得厚重,不虚浮,投了主考官的胃口。

程子安先写了一遍草稿,再工工整整誊写。

随着天色暗下来,所有人必须交卷。

三年一度的秋闱,正式结束。

考生们出了考场,各种反应精彩纷呈。

有人笑,有人嚎丧,有人念念叨叨,有人目光呆滞,有人淡定自如。

程子安便属于淡定自如这一类,程箴亦差不离。

方寅脸色苍白,忧心忡忡:“我总觉着,策论文章没能写好。”

程子安将考篮一扔,叉腰道:“回去我要啃猪蹄,大口吃肉,再大睡几天!这该死的炒米,我这辈子都不要再吃了!”

“阿爹,将我的书本都拿去卖了,通通卖掉!”

“阿爹,别管我啊!我要睡觉!”

程箴无语,千山跑上前去捡他扔到地上的考篮。

方寅看傻了,回过神后笑了起来,学着他那样将考篮一扔:“总算可以好好睡一觉了!”

程子安回到乡下,除了吃饭就是睡觉,誓要将考前的辛苦,全部补回来。

终于到了放榜这一日。

程家不见了程子安,急得到处寻找。

程子安在牲畜棚前,一手揪住哞哞叫的牛鼻子,一手拉住驴子的缰绳,神色无比严肃。

“我与阿爹都中举了,听到没有!一门父子双举人!”

“我不但是举人!还是解元!”

“解元是什么,秋闱考试第一名!”

“哈哈哈哈,老子这个学渣,凭着自己的本事考了第一名!”

“要是你们不知道,花花草草不知道,就是我的失职!”

作者有话说:

注:考试内容以及答题方法规矩,科举进场检查方法,都来自《宋代科举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