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七章 嘉德通义的颁布(第2/3页)

他希望这一年,大家可以齐心协力完成之前的战争带来的遗留问题,把战争创伤解决掉,把失去家园的人们安顿好,让他们安居乐业。

然后,他希望大家可以同步推进授田工作,把人们该得到的田地分配给他们,增加勤劳的人们所拥有的田地的数量,使他们尽快恢复生产,增加粮食的产量,为抵御可能到来的自然灾害带去更多的底气。

接下来,刘备在新年朝会上正式宣布了《嘉德通义》的编成与公开。

他正式宣布,编撰时间长达两年半的《嘉德通义》正式落成了,大汉第三帝国自《汉律》的地位得到确立之后,终于有了自己的根本大法。

《嘉德通义》在性质上就是第三帝国的宪法,第三帝国一切的官方、民间的行为准则都在其中有详细的描述和规定。

上到第三帝国开放、进取、探索四方、攻略四方的进取型国家政策,下到普通民众的婚姻、丧葬习俗,乃至于个人生活中的纳妾准则、家庭生活准则以及家庭暴力等等的禁令,都在其中。

说到底,汉帝国处在一个中古时代,是一个典型的古典帝国,从开创王朝统治的秦王朝覆灭之后,至今不过四百余年,很多今人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当时或者未出现、或者还是惊世骇俗乃至于完全不合理的存在。

人们普遍不太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或者说很多人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官府对于这方面也各自有各自的看法,内部的看法并不统一。

在儒家主导话语权的时代,汉帝国政府内部普遍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以春秋决狱为主要处理方式,一种声音是以汉律为主要处理依据,而这各自有各自的拥趸,总体来说,还是春秋决狱派占了上风。

但是春秋决狱的缺点就在于春秋这本书上没有太多的案例可以决断未来世界上所发生的所有疑难问题,很多时候从事司法工作的儒士们找不到相关依据,不得不依靠汉律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所以到底以什么作为审判案件的绝对依据,在当时,是有着较为普遍的争议的。

也因此,没人能说明白帝国子民们到底该怎么生活才能完全规避开所有的官司,也确实没人知道。

哪怕从事司法工作的人本身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所以一本包罗万象的“宪法”,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很有意义。

且因为这本书是完全对外公开的,甚至可以刊印发行,刘备也是打算将之大范围刊印发行的,所以说只要认字,有点小钱,每个人都可以拿着一本《嘉德通义》看看国家到底是怎么规定他们的日常生活的。

看完了这本“宪法”,人们便知道自己该怎么正确的生活在第三帝国,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规避风险。

从这个角度来说,《嘉德通义》甚至可以说是一本生活在第三帝国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读的一本“基础攻略”。

刘备希望从此时此刻开始,将异化的儒家思想在三百年间给汉帝国带来的影响慢慢拔除,将一些奇奇怪怪的认知给扭转过来,在中古时代,在一切都还不算太迟的时代,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改变。

不单单是规章制度的改变,也是触及人们的魂灵的改变,儒家思想给整个帝国的人们编织的这张大网,刘备希望把它剪开,烧毁。

至于这张大网缠绕在人们身上所带来的过于深刻的勒痕,或许一时半会儿消除不了,但是只要大网被拿掉了,不再束缚着人们,那么迟早有一天,一切都会得到改变。

充满了开放、进取精神的《嘉德通义》将从根本上扭转汉帝国主要对内治理的思想,扭转追求安稳的惯性思维,转而对外开拓。

在这一点上,刘备并不相信帝国王朝可以放弃稳定去追求什么东西,维持统治的稳定是一个政府天然的追求,哪怕是现代政府也是如此,所以指望统治者放弃稳定,是不现实的。

但是在维持稳定的方式上,刘备希望扭转儒家话语权下的惯性思维,即调整争夺存量的方式,转变为争取增量的方式。

古中国大部分时期都是以争夺存量的方式来稳定体制的稳定,在开国之初,人口稀少,增量庞大,这种情况下可以轻而易举的维持体制的稳定,社会各阶层都能从增量中获得利益,大家尚且相安无事。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增量耗尽,争夺存量成为个体继续发展的主流。

此时此刻,强大个体与弱小个体之间的矛盾就会变得无比尖锐,对于存量的争夺能否被帝国体制给控制住,不至于失控,将成为帝国体制能否继续延续下去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