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四章 穷鬼们突然变聪明了(第2/3页)

马日磾的这种心态其实也是相当一部分比较富裕的官员的心态,因为他们也并不想就那么简单的把税款缴纳上去,他们心底里觉得这些都是他们的钱,朝廷是来抢钱的。

他们可是高贵的人上人,缴税那是泥腿子的事情,什么时候他们也和缴税扯上关系了?

难道在天子眼中,他们和泥腿子是一样的?

虽然严格来说他们的确是应该缴税的,但是他们总有办法把自己的财产数额变得不那么明确,然而现在,这种办法失效了。

更要命的是,皇帝居然自己带头要缴税,那么多大佬也都表示愿意缴税,眼看着朝官缴税就变成政治正确了,他们不缴税,自己不体面,难道要等着其他人来帮他们体面?

这种事情,他们可不想经历。

贞观元年五月初一开始执行的第一阶段任务,到六月底其实已经明朗了,十六万、将近十七万的官吏群体中,绝大部分都认了,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不管能从其中获得好处还是坏处,他们都认了。

大量的资料像雪花儿一样飞来了雒阳,朝廷中枢部门每天都在忙着统计各级官吏的家产情况和缴税情况,根据八个档次的要求全部归类到户部税务部门,由八个税务小组专门负责储存资料。

他们可以说是结结实实的忙碌了一阵子。

不过真正忙碌的时候还没到呢。

当然,也不是没有比起官职和前途更在意自己的财产和家族的人。

这样的人在益州北部、荆州北部、豫州中部和冀州南部比较多。

这些地方的官吏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遂采取各种方法紧急避险。

比如将自家财产转移到亲友手上,或者紧急分家,根据度田法令规定的额度,将家产分成好几部分,用以规避度田法令的缴税档次。

然而这样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因为度田法令内有规定,在度田法令颁布之后,也就是贞观元年五月初一以后的分家规避操作是不被接受的,你哪怕在贞观元年四月三十日搞分家,那也能算你运气好,但是五月初一以后……

对不起,没机会了。

所以各地官府,尤其是郡府和县府对此事反复申明,不允许五月初一以后的分家行为,这就一招打在了不少小聪明群体的七寸上,让他们非常难受,非常郁闷。

于是第一场反抗行动也就此展开了。

第一场反抗行动发生在益州广汉郡东部,是一名县府小吏及其所在家族发起的。

其人所在家族在当地有很大量的土地,根据度田法令的要求,他们需要缴纳的税款是相当之多的,而原先这个数字只是一个聊胜于无的数字,他们顿时觉得自己被朝廷抢劫了。

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得这个家族中拥有大量土地的一部分人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于是决定造反。

但是这个时候度田令的威力就显现出来了。

该家族并不是什么共同富裕的牛逼家族,不像曹氏、甄氏这样的顶级家族,最穷的也有千余亩土地,吃穿不愁,他们这种小家族内部也有没什么土地的穷人,贫富差距还是挺大的。

而根据度田令的八级阶梯式的税收缴纳方式,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其实拥有三千亩土地以下的家庭在缴纳农业税收的时候,比起之前的旧规是要少缴纳一些的。

如果只是五百亩以下,或者一千亩以下,那更是少缴纳很多很多的赋税,比起之前,简直是血赚不亏。

要到三千亩以上的部分才会缴纳的比之前多。

而对于汉帝国大部分土地持有者来说,拥有三千亩以上的部分都是绝对的少数,三千亩以下才是绝对的多数。

尤其是地方性的中小家族,内部有大量持有土地的富裕族人,也有当年刘备家那种穷得荡气回肠的族人。

当然了,因为家族托底,穷困的族人往往也会受到接济,不会饿死,还能参加族学,学习认字,不会成为纯粹的文盲。

各个家族根据实际情况,家族福利内容略有些不同,但是富裕族人帮助穷苦族人、不让他们饿死,这种情况还是广泛存在的。

不过涉及到自身利益的事情,让没什么土地财产的穷困族人和那些富裕的族人共情,和他们一起反抗朝廷的度田令,那属实有点大可不必了,他们的屁股还没有那么歪。

这度田令摆明了对拥有土地数量较少的家庭是很有优势的,纳税比之前还要少,保留的收成更多,甚至后面还有分田地的内容——

如果家里穷没有土地,甚至还有可能根据朝廷的政策计算而获得朝廷分田。

什么都不做,就能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几百年都遇不到一次,为了一个对自己好的政策而反抗朝廷,那不是脑子有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