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章 政务大会(第2/3页)

只有能扛住这些考验并且成功达成目标的人,才算是能跟上他的脚步、带领第三帝国一步一步发展生产力的优秀官员。

帝国需要发展,就不能容忍太多的虫豸趴在帝国身上吸血,他必须要把这些虫豸清理掉。

从贞观元年的三月初二开始,一直到三月底,刘备基本上和十四州、一百零八郡国的官员们把该聊的问题都给聊得差不多了,主官们也基本上都见过了刘备,知道刘备长什么模样,执政风格如何。

而刘备也把他们都看了个脸熟,基本上记住了这些人的名字,了解了他们的执政风格,对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刘备直接罢免了一名州刺史和一名郡太守、一名国相,除了朱符那个家伙之外,其余两人之所以被罢免,是因为他们没能答出刘备要询问的问题。

身为一郡长官,连本郡的基础状况都不能滚瓜烂熟、了如指掌,还凭什么执政一地?

甚至有些人明显是在背资料,背得还有些磕磕碰碰,但是只要大体上的数字是对的,刘备都勉强能容忍,给个机会。

可这两个人那是牛头不对马嘴,连最基础的一些东西都背不出来,问他们各自辖区内的上田中田下田是多少,问他们水田和旱田的分布,问他们农耕牲畜的数量,他们是一问三不知。

这就让刘备很怀疑他们是怎么做上这个两千石职位的。

怎么在他如此高频率的反复犁地的情况之下,还能有这种漏网之鱼存在?

只能说这个天下还有很多肮脏的东西是刘备没有清理干净的。

三月底,政务会议大体结束了之后,刘备又找来了陆康、桥瑁和张邈三人,和他们谈了一下接下来要推动的度田令的事情。

其他州长官都是他刘某人的亲信出身,跟随他的步伐是政治正确,不跟随就是政治上的错误,拿下他们绝对没得说,但是这三人在此前和他多是一种政治联盟的关系。

所以该说的还是要说明白。

“度田令即将推动,恐怕会在地方上造成一些震动,陆使君应该不会有什么纠结的地方,兖州的度田令推动我不担忧,但是豫州和冀州,我还是有些担忧的。”

刘备看了看富态的张邈,又看了看面色尴尬的桥瑁。

“如果有难处,尽管说出来,我能帮你们解决的,就解决掉,江北度田势在必行,如果连我们最上层都不能统一行动,一定会出乱子,到时候免不得军队大开杀戒,这个事情我不太想看到。”

看着刘备一副悲天悯人的姿态,张邈和桥瑁心头一沉,感觉都不太妙。

不过桥瑁还是很快地做出了决断。

“桥氏的确有很多的土地财产,但是陛下的要求,桥氏一定遵循,如有人敢不遵循,臣第一个不会放过他们!”

张邈迟疑片刻,叹了口气,点了点头。

“陛下的担忧臣是了解的,但是臣并非不明事理的人,如果陛下有所担忧,那就是臣的失职,张氏跟随陛下很多年了,未来也想继续跟随陛下。”

“嗯,那就最好不过了。”

张邈和桥瑁的表态让刘备比较满意。

而陆康显然不满足于这样的情况。

“陛下,虽然吴郡地处江南,但是如果陛下有想法的话,臣愿意为陛下一试,按照度田令的要求,江南之地是可以稍稍增加土地田亩数量的,所以臣以为,在江南推动度田令,或许反而没有那么难。”

刘备知道陆康想要狠狠的表现自己,实现对中原士人、刘备旧部的弯道超车,带领陆氏家族更进一步。

虽然他不反感这种进取之心,但是具体的规划他已经有了,既然有了,就不会贸然更改。

他笑了笑。

“陆使君的意思,我是明白的,不过这件事情欲速则不达,届时整个河北、中原和关中还不知道要出多少乱子,江南就先放一放吧,也能稍微给某些人一点希望,不至于让他们绝望。

而且江南比起度田,可能更需要的是荒地多开发,如果有人愿意去江南开荒,我又怎么会拒绝呢?陆使君,少安毋躁,在这件事情上,来日方长啊。”

刘备的笑容有点意味深长的意思,陆康品了品这里头的意思,理智的闭上了嘴巴,再也没说相关的事情。

陆氏家族的进步需要时间,简单的想要实现弯道超车,估计其他跟随刘备已久的势力都不会高兴,路是不能太出挑,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所以,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

至于江南的事情……

陆康决定推动陆氏家族成为江南第一个主动向朝廷申请要求实现度田令规定的家族。

反正根据度田令的规定,吴郡也算是边远州的一份子,税收方面有所优惠,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若要推动,不会像中原膏腴之地那样面临太大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