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一章 刘备唯一没有任何底气的事情(第3/4页)

这个节点,可以被认为是土地兼并的周期,可以被认为是统治者个人能力的衰变,甚至可以被认为是气候的变迁。

但是刘备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在成为大将军之后,常会抽出时间博览群书。

在阅读了大量东汉皇家藏书之后,他谨慎的思考,随后意识到,这一节点,最有可能出现在不属于统治阶级的力量恢复到了足以威胁王朝稳定状态的那一刻。

不管出现了什么状况,当统治者意识到他所在意的稳定被威胁之后,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统治阶级的连锁反应。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莫过于科技发展。

古代统治者并非不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其注重需要契机,即国家分裂状态下,统治者尤为注重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军事方面,会为此投入大量资源。

但是当国家统一之后,他所侧重的便会转变为维持稳定状态,而此时此刻,科技发展会成为重大的不确定因素,成为威胁稳定的头号罪魁祸首,被束之高阁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个很直观的事实便是,古中国很多重要的科技著作与精通科技的人物都出现在了战乱时期与分裂时期,文明和精巧的工业技术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

比如春秋战国,比如东汉末年,比如南北朝,比如赵宋。

而在大一统时期,这些反叛或非常规的力量却又无一例外的被大一统帝国所窒息,因为帝国只想维持一成不变的传统秩序,维持稳定。

这其实很矛盾。

因为没有大一统,就没有安定的生活,人们会大量大量的死亡,而没有分裂与战乱,又没有进步,创新的精神会被强力扼住咽喉,由此窒息。

数千年来,人类总是在这二者之间反复横跳,却始终无法寻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甚至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最平衡的平衡点居然是源自于核武器的恐怖威慑——灭亡与发展居然如此巧妙的融为一体,相生相克。

刘备知道自己现在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增强大一统的力量,让汉帝国重回巅峰,让和平安定的生活回归,让更多的人活下来。

他主导局势的时候,他可以相信自己,会不断的推进新的事物,修改陈旧的规则,以自己的权力投入大量资源,推动科技进步。

但是他死了之后呢?

很多传统的统治者自己也非常欣赏科学技术的发展,甚至于对此相当精通,比如康熙、雍正和乾隆。

但是他们并没有发展这一切。

他活着的时候所做的这一切,本质上是为了结束战乱所带来的流离失所与生产破坏,让人们吃饱肚子,但是当国家进入稳定状态之后,这一局面又毫无意外的会变质。

简而言之,它会从【为了生存而存在】变质为【为了存在而存在】,并由此发展出强大的利益集团,开始侵蚀正常的状态。

比如当下刘备所采取的农业政策。

刘备使用集体农庄,是为了尽快恢复生产,普及农业技术,开垦更多荒地,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不至于饿死,让政府恢复强大的税收能力和动员能力,为了更好的击溃反对者。

汉帝国有太多的荒地没有开垦,有太多荒废的土地需要恢复,有太多地区没有掌握最新的农耕技术,农业发展相当不均衡,农业潜力远远没有到开发完善的地步,很多东西需要普及。

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组织者来组织起分散的力量去完成开垦。

他还能强力推进各种生产技术的发展,一直推进到发展自成体系的时候。

这些,依靠一个强有力组织者的推进,是极为高效的,原本需要一百年去完成的事情,在一个强有力组织者的推动下,或许只需要十年时间。

而当这些目的都达成的时候,人们的温饱、生存难题已经解决的时候,这一政策就该适时的调整,恢复到常态。

比如一些地方的耕种用土地已经开垦的差不多的时候,农业技术也普及的差不多的时候,个人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应该结束集体农庄的存在。

大家把田地分一分,恢复到家庭生产的模式,将基于此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战时动员体制给结束掉,转为生活常态。

换言之,刘备认为以此为代表的他现在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都算是一种战时政策,是一种例外状态,而非社会发展常态。

必要时期,采取例外状态是可以的,但是在非必要时期,一直维持例外状态,则会带来重大的社会危机。

而这一点,或许道家的先贤们也看到了,所以才会虚构出一个人们需要的时候出现、人们不需要的时候神隐、但是其本身却一直存在、一直默默兜底付出的理想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