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一章 刘备唯一没有任何底气的事情(第2/4页)

这是他的专长,他擅长,也是直到信息时代还依然存在的统治模式,被证明是有效的。

当然,也仅仅是有效,负面影响也很大。

蠢人当领导,不能乱做事情,否则容易把自己作死,但是聪明人、能干的人做领导,就可以办事了。

但是对道家的统治之术,在他深入了解了一部分之后,还真的产生了一些欣赏的态度。

儒家和道家的确都有理想的一面,但是在统治的角度上,道家的理想色彩还是更加浓郁一些,相比较于儒家对统治者“仁”的要求,道家的理想统治者简直就是理想本想。

儒家的理想统治者至少还能算是个人——圣人也是人。

而道家的理想统治者压根儿就不能算是个人,那就是个理想的集合体,幻想中的存在。

那是讲究要让老百姓以为自己能过好日子全是自己的原因、和统治者没有任何关系的超凡入圣的存在。

老百姓过了好日子,会被认为是他们自己的努力,而努力营造出这一环境的统治者要居于幕后,不露面,不去打扰老百姓,不去争抢功劳。

有功劳要让出来。

有危难就要出面兜底。

能做到这一点,那得是何等人物?

那样的国家,还算是一个国家吗?

刘备不知道有谁能成为道家的理想统治者,反正他认为自己是办不到的,自己绝对不是理想本想。

但是同样的,相较于已经被统治阶级异化的十分严重的儒家学说,被抛弃的道家学说多少还保持着当年的色彩,理想起来浪漫不已,现实起来也很是严酷。

他们自己也知道理想的统治者十分难得,若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为世俗的统治者思考,他们为此真的下了苦功夫。

想要恢复民生,让民众尽快恢复生活水准,道家的治理艺术真的很值得参考,甚至可以说是很有意义的,比儒家的具体操作手法要现实好几个层级,且有过相当成功的操作经验。

但是问题在于,在这样一个社会之中,对于皇权统治者来说,只有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人才有休养生息的可能,一旦被统治者认为已经肥硕了,下一步就是开宰了。

对于皇权统治者来说,使用哪家学说都是手段,维持统治地位才是目的,无所谓道家儒家法家,能让我长久统治,就可以。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文景之治之后,天下已肥,民间殷富,紧随其后的便是武帝的大有为,那对于民间的普通人来说,无异于一场浩劫,最后甚至发展为大逃杀模式。

刘备曾想过在度田之后要不要全面采用道家的治理思想来治理天下,让东汉社会尽快的恢复生机,积累足够的财富。

但是他很快想到,不管自己做不做皇帝,不管他是否恢复道家的治国思想,他死了以后,民间积累的财富不还是下一任统治者嘴边的一块肉吗?

别说道家的理想统治者了,就算是儒家的理想统治者也是少之又少,几百年能出一个都算是幸运的。

他现在无论怎么折腾,他一死,可能一切都要变回原样了,无非是再造一个强大的西汉帝国,再让后人把西汉、东汉的路子再走一遍,再循环往复四百年。

意义似乎不是很大……

所以,他开始思考,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这些积累真正的运用到发展上,发展文化科技,发展各种实用技术之类的,以此推动时代真正的往前进。

而不是成为统治者私欲的养料。

他不想让自己辛辛苦苦实现的一切,再度成为某个穷兵黩武的家伙的依仗,甚至现在都轮不到后人穷兵黩武了,周边该打的,几乎都被他打完了,找谁穷兵黩武去?

他又翻看了一遍陈慕的这封信件,而后放下,深深叹了口气。

如何走出这个要命的循环,是多少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他所知能够尝试用来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和他现在所走的道路并不一致。

他必须要承认,法家与儒家所倡导的大一统,并非是为了发展和强盛,其本质目的,是为了塑造一个稳定的可持续的秩序。

整个帝制时期,中华帝国所有的政治智慧和发展智慧所指向的唯一目标,就是稳定。

统治秩序的稳定,统治阶层的稳定,统治者的稳定。

为了稳定,大一统的帝制王朝可以做任何事情,甚至只为了稳定去做这些事情,不为其他任何目的。

稳定,可以带来民生的安居乐业,可以带来一定的发展,可以带来人口的恢复和国力的上升,与国于民的都有好处。

但是当某个节点出现之后,这一上升趋势就被打断,再也不能恢复,并由此走向混乱、覆亡,一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