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上可九天揽月(一)(第2/4页)

李斯也在一旁,脸上泛起震惊之色: 原来我们生活的土地竟然是圆的。扶苏喃喃道: “那为什么我们竟然没有掉下去?”有人可以站在圆球之上的吗?

而民间,在一开始的震撼之后,也像是炸开了锅一样在讨论。

这天竟然这么大?

这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星星?也太多了,这宇宙该多大啊?

“那是银河吧?那是我们每天晚上都能看到的银河吧?可银河看着就是一条长河,为什么却是这样的形状?

太阳竟然是一个燃烧的火球?原来不是金乌神鸟啊!

“竟然不是天圆地方吗?我们生活在一颗球上?难怪仙画一直叫地球,真的是颗球!”

“你们有没有看到开头的时候,那个从地球上升上去的绳索?那是什么?难道后世之人已经建了索道可以连通地球和月亮?

大家激动的点都不一样,叽叽喳喳,讨论得好不热闹。

尤其是在酒楼茶肆甚至是大街上的,站在一起的人不管认不认识,是男是女,都忍不住能搭着讲几句话。

而这里面最兴奋的,却是那些一直都在研究天文的学者士人们。

落下闳正匆匆的赶去刘彻在的正殿,这下站在半道连路都走不动了,全身都在哆嗦,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嘴唇颤抖,念念有词: “盖天说果然是错的……原来浑天也是错的……地球是圆的,围着太阳在转……对,就应该是这样,这就解释了昼夜长短,四季更迭……

落下闳只觉得能在自己有生之年见到这副场景,了解到宇宙的真谛,真是这辈子已经值得了,即使现在死去也了无遗憾了。

东汉的张衡同样激动得连手都在颤抖,连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这一段过后,他还在心中回味。

这时候有小黄门前来: 太史令,太后娘娘宣召您入宫觐见。张衡应诺,知道必定是因为仙画,急匆匆的入宫去了。

宋朝的沈括、唐朝的李淳风、元朝的郭守敬、明朝的马蓬瀛、清朝的王贞仪等等,也都醉心于这

一段影像当中,原有的观念受到冲击,而原本自己思想中的懵懂之处一下子就变得明晰起来。

很多问题一下子就有了答案。

或是眼含泪意,或是凝眉思考,或是奋笔疾书。

沈括放下毛笔,忽然想起了之前的生物卷所提到的显微镜和微生物,忽然感慨: “世间之至微至小,与至浩至大,莫过于此。

小到细胞中的一个分子,大到星系中的一颗恒星。或许后世一直强调的科学,研究的就是这宇宙之中的奇妙。

沈括恨不能仙画能把后世的那些知识都讲一遍才好,才能满足自己心中陡然升腾起来的热血渴望。

【事实上,人类仰望星空的历史来源已久。或许在他们才刚化为智人的时候,就已经懵懂的看向头上的天。五千多年的仰韶文化,就已经有“北斗九星”的概念,还有着最早的太阳崇拜。】

【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就已经将视线投向宇宙。】

在一片黄土的遗迹上,考古学家们正在认真的进行发掘。

几个古老的大大小小的陶罐被错落有致的放着,从半空之中俯瞰,却是连成了北斗七星的形状。而在它们的左右两侧,还有两个陶罐。

考古人员介绍道: 这应该是北斗七星的辅星和弼星,左辅右弼。加在一起就是北斗九星的模型。这一片应该就是仰韶文化当时的天文台。北斗九星在古代经常作占卜之用。

“而且你看,这些罐子的大小和五千多年前北斗九星的亮度也是一致的。这颗星更亮,那它对应的罐子也就更大。

古人们对于后世的各种考古已经见怪不怪了,反正他们好像什么都当成宝。这些看上去一片黄土的东西,也看成是宝贝。

虽然还是有那么些别扭,但那也只是一瞬,稍后立刻就变成骄傲和得意: “咱们华夏的老祖宗就是聪明。

五千多年前就能认识北斗九星。

他们现在言语之中已

经对“华夏”颇有了归属感和认同感,觉得自己就是华夏子民。李世民隐隐的认识到了这一点: 这其实就和修族谱是一样的。

都是去挖掘祖先里面有哪些厉害人物厉害事迹,然后建立起某种荣誉感,族人们才会以自己身在族中,冠上姓氏而为荣。

推而广之,一个朝代和一个文明也是这样。

而后世之人如此热衷于考古也并非为了金银财物,而是为了这种精神上的传承。李世民觉得自己悟到了。

然后他立刻在心中把之前想到的建第二个凌烟阁的念头的紧急性往前又提了提。就是不知道这天文学上面,他大唐是不是出了什么了不得的人物?

【事实上,华夏的天文学是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学科之一,剩下三个是数学、农学和医学。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前,华夏的天文学一枝独秀,是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有着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