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第2/5页)

因为它们每一个字都是为臣该有的品格。

“臣是救过太子的性命,可是臣也差点成为赵王的师傅,臣还抱过赵王,陛下难道忘了么?”

卓思衡的话让赵王也止住哭泣,他呆滞地看向卓思衡,又看看父亲,一时仿佛已经死了的人一般就那样无声地委顿在地。

皇帝听到这句话,忽然想起那个充斥着阳光和欢声笑语的午后,赵王和丹山公主被他亲自引荐给卓思衡,两个孩子是那么的顽皮,在天章殿这样严肃的地方嬉戏笑闹,无视朝廷命宫的庄重,又是扯卓思衡的衣袍,又是要他抱,自己怎么劝说也没有用,只好让卓思衡多多担待两个顽童的无心,还好卓思衡也不是刻板的臣子,竟也无奈笑着,一面回禀朝中要事,一面还要顾着孩童尚在自己的臂弯里……

卓思衡此刻的思路却异常清晰:他不能让太子在染血的路上走得太久,也不忍心让皇帝做出会令他死前痛苦之事,亦是不愿看到赵王身首异处,更不希望一场更大的风波在太平人世间酝酿……

他和皇帝终究有不同的选择。

他不等皇帝自回忆的泥淖中挣扎出来,利落地扶起地上的赵王,看着皇帝的眼睛说道:“陛下,臣愿冒死直谏是一时心软,可是臣不止是为赵王殿下,也是为太子殿下,为陛下您存慈名于世间。陛下自继承大统至今,事且从善而议、仁政广布,圭璋特达亦闳识孤怀,今后史传自会有后人为殿下颂赞声书宏略,如果因今日之事留下一笔,陛下岂不冤屈?世人只道陛下处置二子之决绝,又何尝体会陛下之苦心?”

他深吸一口气后,以轻柔的口吻再道:“况且陛下平常屡屡要太子殿下爱惜幼弟幼妹,常命其陪伴手足,今日太子殿下若默不作声此事,您难道便觉得他是继承大统的上佳人选么?若臣对此事默不作声,您难道就放心将臣留给太子殿下所用么?”

皇帝微微一震,缓缓扭头再次看向太子。

太子当即跪地道:“求父皇收回成命!”对他来说,今日之事实在无法接受,若赵王真因此而死……刘煦根本不敢想这样的场面会真的发生。

他明白父亲所说的帝王不必心软,可是……他实在无法接受。

皇帝兀自而立,闭上眼睛后眼泪悄然而落,一个人的痛苦和挣扎竟能如此清晰呈现,他并不言语,也没人知道他此刻在想什么,卓思衡却意识到这是决不能错过的动摇。

皇帝有多疼爱赵王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个犯上作乱之人是不能留给继位者的,皇帝的每个决定都为天下着想,他将自己完全摒弃在父亲这个身份之外,做出最符合帝王的抉择,但这真是个成全太子的好抉择吗?

卓思衡并不这样认为。

越王的罪责积重难返,他自己走上这条路,不杀难以平天下之怨。可赵王不过是母亲和郑镜堂手中的一个玩偶,他没有选择过,此事若论罪,也要论罗贵妃与郑镜堂的罪责,但要以斩断手足来为太子铺路,不谈赵王,对太子也绝非万全之计。

刘煦的心性卓思衡也再清楚不过,要是皇帝今日过犹不及来上这么两刀,刘煦这辈子的内心都会留下一片阴翳,这对一个人来说是件太残酷的事情,皇帝或许可以承受,但他太不了解自己的儿子了。

一劳永逸,这是个听来不错的办法,也是一个父亲和皇帝在事发突然之际能为儿子坐稳江山想到最直接了当的办法,可是他却忘了自己的儿子还不是一个帝王,未必就能坦然接受这份超出人理的“礼物”。况且,还有自己在。

他不会让更坏的情况发生,绝不。

“陛下为太子殿下着想,臣深感父母爱子之深为之计之深远,可陛下是否有想过,太子若有朝一日继承大统,今日之事若加诸在他身上,他岂不百口莫辩?新君之泰安盛世,却要靠亲弟弟的血来垫土为道?姑且不论这些杂言闲语的可能,陛下是否有真正了解过太子殿下?在陛下心中太子殿下是什么样的人?殿下即便在此危难之际也不曾想过加害于人,即便皇位唾手可得,殿下仍然尊奉陛下以孝德。他日以殿下之纯孝心性,臣姑且言大不韪之语,怕是殿下来日想为陛下造身后之功业与盛名,单凭今日之事,殿下便无法自洽!”

卓思衡深吸一口气,皇帝睁开了眼,看了看跪在地上的太子,太子不顾一切道:“父皇!不要这样做!儿臣会做个好皇帝的!儿臣不会辜负父皇的厚望!但请不要伤害弟弟!儿臣……儿臣只有这一个弟弟了!”

皇帝听到这句话犹如雷击一般,颤抖着几乎栽倒,卓思衡反应快,他一手拉着赵王,一手扶住皇帝,待皇帝站稳后才道:“陛下恕臣无礼。陛下方才说臣曾经抱过赵王殿下,臣也救过太子殿下,可是陛下啊……您也抱过赵王殿下也救过赵王殿下啊……臣割舍不掉的柔慈之心,陛下就真的可以割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