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中秋(第2/3页)

怎奈他人手有限,入大周京城两个多月,联系上暗探不过一个月余,几乎所有暗探都被他派去寻找大周存放火·器的库房,或打探大周京城内外防备,和吴家联络,监视北静郡王、清宁侯的那几个暗探还是他勉强挤出来的,再是一个人也不多了,实是没有人能把大明宫朱雀门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关这样的小事打听清楚。

今日不但他入宫有要事,宫外也有行动,不能在这点小事上耽误时间,高瑞就算怀疑是大周故意无礼于他,到底也没发作。

他仍如六月第一次迈入大明宫一样,亲手小心翼翼把精心装扮过的高琼扶下马车,从东华门迈入了宫中。

大周皇帝和皇后把宴席摆在皇后正宫凤藻宫,让高瑞心中一喜。

吴家人讲述大明宫内布局,能说得最清楚的宫殿一是吴贵妃的墨阳宫,二是太子的麟德宫,第三便是凤藻宫。

凤藻宫地图他早已熟记在心,行事就方便许多了。

再看大周太子身边一位年龄与太子相仿的皇子,显然正是二皇子,高瑞更是难免激动。

琼妹的容貌最是在月光灯光下才美,吴贵妃也病愈到场了,天时地利人和都在他这里,还怕大事不成?

说是宫内大宴,其实除高瑞高琼等渤海国使臣外,也只有太后、皇上、皇后和吴贵妃、孙昭容两位主位娘娘,太子、长福公主及驸马,几位太妃太嫔,并宫内十岁以上所有皇子、公主及两位长公主及驸马、数位郡王、县公、郡主、县主在场。

众人坐齐,共只有四五十人。

高瑞举目一看,大周所有皇室宗亲相加竟只有不到四十人,还没有渤海王室人多,更不由把腰杆挺直了些。

开宴之前,太后、皇上和皇后自然有一番祝辞。

皇上先敬冯太后一杯,请太后先说。

谢皇后离席,扶冯太后起身。席上诸人都忙跟着起身。高瑞高琼也只得站起来。

冯太后笑叹道:“我已有了年纪,不比你们年轻人,时日还长着。想想太宗皇帝和孝安太后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如今却只有我这未亡人了。”

皇上、谢皇后和几位太妃忙劝几句。

冯太后笑道:“这都要怪皇帝,非要我这老婆子先祝词,可不是让你们都伤心起来了。”

谢皇后笑道:“这也是陛下的孝心。况且您不起头,陛下和妾身等做晚辈的如何敢开口?”

皇上也忙笑道:“都是儿臣不好,惹母后伤心了。”

高瑞本是冷眼看着,但见了大周皇帝如此孝顺太后,想起他和高琼已经离国数月,不知母妃今夜如何,也难免有些伤怀。

再看高琼,已经垂首红了眼圈儿。

高瑞看了高琼好几眼。

高琼忍住泪,对着面前的玻璃杯整理表情。

冯太后接下来的祝辞只有寥寥数句,“……只望咱们皇家和所有虽有百姓之家,都岁岁终长久,年年能团圆。”便自饮一杯坐下。

高瑞高琼同众人一样陪饮一杯。

高瑞注意到吴贵妃杯中的并不是葡萄酒,似乎是茶水,她面色唇色也不见红润,连起身都要宫人搀扶,可见身上不好。

也许吴贵妃的病真是巧合?

大周皇帝的祝辞也很简洁,却说得气势非凡,话中还特意点出了希望渤海国是真心求和,两国从此能和平共处,百姓也能从此安居乐业了。

高瑞听罢,不卑不亢笑道:“我国自然是一心与贵国谋求和平,否则朝中也不会派小王亲来,小王又如此耐心,静等陛下改变主意了。”

皇上未答此话,只笑一笑,对高瑞举杯示意。

高瑞吃尽此杯,皇上也将这杯干了。皇上又敬众人,众人也都干了。

第三个起身的便是谢皇后。

皇上言及前朝政事,谢皇后只说后宫皇室,又对高琼笑道:“二王女年岁尚幼,就远道离乡而来,必然想家。今夜既到了这里,不必拘束,也不必想两国之间如何,只管放松乐一乐。若有什么吃不惯喝不惯的,只管开口,也好叫我能一尽地主之谊。”

高琼灿然一笑,在灯烛辉映下,比白日所见更加动人:“多谢皇后娘娘,我自到大周以来,多得款待,深感盛情。渤海与大周本为一土,习俗语言饮食都很相近,我也并无不适之处。”

谢皇后也不接“两国本为一土”这话,只笑道:“若如此,我也就放心了。”

与渤海人言罢,谢皇后便对吴贵妃说:“你还未好全,今夜不必勉强,露个面就罢了,回去罢。”

高瑞忙看向吴贵妃。

吴贵妃扶着宫人的手起身,犹豫了一时,行礼道:“多谢娘娘关怀,妾身不胜感激。妾身……还有一事相求。”

皇上几不可见的微微挑眉。

谢皇后笑道:“你说便是。”

吴贵妃低头道:“陛下,娘娘,妾身这些时日病着,少见孩子们,妾身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