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李洵记下杀伤力不够大的缺陷, 又继续试验。

然后发现了更严重的问题。

在十个震天雷里,竟然有一个是点燃后无法爆炸的哑雷。

将五十来个成品全部扔完后,这个数字进一步提高, 达到了六个。

过了一会儿,确定哑雷不会再有突然爆炸的风险, 他命人把那六个哑雷捡了回来,一个个拔了木塞亲自将其中的黑火药倒在油纸上验看。

一开始他尚且没看出端倪,但经过仔细观察, 便发现了问题所在。

或许是经过了山路颠簸, 这些□□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分层。

最轻的木炭留在了最上面,最重的硝石粉则沉到了最下面,再加上颠簸时让下面的成分被越压越实, 为燃烧提供氧气的空气都被挤到了最上面, 所以即使点了引线, 也无法点燃整个容器内的□□。

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李洵将倒出来的□□折了根木棍, 搅拌均匀, 然后重新装了回去,用干草搓了根短些的引线,再次点燃扔了出去。

只听嘭地一声巨响后,炸开的土坑比前面任何一次都要大。

杨进禄全程看着李洵折腾, 见状也看出一点问题,上前问李洵:

“殿下, 莫非是那起子山匪偷奸耍滑, 在什么工序上偷了懒, 没按照殿下您的要求填装?”

李洵摇了摇头。

“跟他们无关, 是我有些东西没考虑到。”

粉末状的东西, 无论经过怎样小心的减震运输,都很难避免分层。哪怕是静置,也会出现一定分层现象。

分层,就意味着改变了燃烧时的混合比例。

那他精心配制出的可以使黑火药威力最大化的比例便没有意义了。

分层轻微会影响爆炸威力,分层严重则火药无法燃烧,会变成哑雷。

今天他只让人抬着那箱震天雷走了两三公里路,就已经有这么多个哑雷了,若将来进行更长距离运输,岂不是会哑雷率更高?

他熟悉的武器和千年前这种最原始的金属手榴弹差了好几十代,不了解情况,到底还是考虑不周。

所以,目前主要面临的便是杀伤力不足和分层的问题了。

回寨子的路上,李洵一直在想解决办法。

他努力在脑海中寻找关于最原始的火药武器的记忆,倒是果然让他得到了启发。

才刚入伍那会儿,他跟着前辈去境外执行任务,山穷水尽时曾经在当地买过一杆农户家的土□□,那时候似乎是使用前才勾兑火药填装进去的,里面除了火药,还有许多小小的铅子,以此来增大杀伤面积。

但那只能用来打打体型较小的猎物,对于身穿皮甲的北戎骑兵,效用如何未可知。而且那么小的珠子,对如今的工艺来说太有难度了。

不过,结合着现代社会经历过的爆炸场景,他很快就找到了增强杀伤力的备选项——

那便是加入瓷器碎片,碎瓦片,玻璃碎片,铁片等有锐角的东西。

有了线索,他便继续顺着这个方向思索。

玻璃碎片首先得排除,现在根本没这东西。

瓷器和碎瓦片体积太大,一个成人巴掌大的震天雷里装不了太多,且硬度不够,杀伤力不会太强。

排除一番,便只剩下铁片了。

考虑到体积,重量,杀伤力,这铁片必须是专门打造且磨过的铁片。

如此,虽然制造成本是大大增加了,却可以不占用太多震天雷的重量与体积。

而分层问题,其实那土枪也给了他提示。

若不能改变火药的粉末形态,便只能现装现拌现用。

但这在战场上不现实,装一个雷不比装土木仓的弹药,它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北戎骑兵可不会给他们这么多时间。

而改变形态,便只能向着现代的颗粒火药看齐了。

如今想来,现代社会的做成颗粒状,便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其稳定的形状与成分,避免分层现象。而且颗粒之间的缝隙,也会给燃烧提供更多的氧气。

这样无疑才能将火药的威力最大化。

只是,如何颗粒化便成了个大难题。这在他那个时代的历史上也是过了数百年才攻克的难题。

颗粒化必然需要粘合剂,但这样就会将火药打湿,众所周知,受潮的火药无法使用。

而且,那粘合剂又是否会与硝石,炭与硫磺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让它们变成与火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物质呢?

为这事,李洵连晚饭都没了胃口。

武器具有重大缺陷,便是一种隐患。作为一个军人他不能忍。

可谁叫他当年只精通枪械组装制作,却没想过有一天还得自己如此原始地从火药造起呢。

如何找到合适的粘合剂,确定粘合剂比例,做出颗粒火药,在暖房内烘干,再进行威力试验,从而找到最优解,注定一件非常长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