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第3/5页)

十四老实交代了,理学院有半数学生都或多或少读过《心血运动论》。不是一两个学生,而是五十人左右都读过。

不仅是参与学生的数量不少,事发时长也持续了好一段时间,是从去年冬天到今年入夏。

以康熙的掌控力,他会毫不知情吗?

或是早就知道,正如后世老师也知道学生会看学校不允许的闲书,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没想到会以这种方式爆出来。

当下,武拂衣坦诚了错误。

“在未曾获得汗阿玛应允的情况下,十四弟与孩子们竟是私下行动。儿臣监管不利,理当受罚。”

胤祉一听可不干了。“四弟,此事绝非你承认一句对弟弟与孩子的监管不利就行。

亏你在刑部轮过职,难道不知道涉及盗墓毁尸的罪责有多重?少说是坐几年牢,重则要流放三千里。”

“三哥,你说的是墓,不是乱葬岗。”

武拂衣深知法律能钻空子,盗墓先得有墓,乱葬岗都是曝尸荒野。

“何况十四弟与孩子们并未触碰尸体,只是先去观察情况,为的就是制定一套合法合理的研究计划。”

胤祉直接嘲讽,“十四等人败坏理学院的学风,偷偷传阅血腥妖书。四弟,怎么可能主张这股歪风邪气!

损毁尸体,挖心剖腹,断头断脚,岂是仁义之士进行的研究?简直就是侮辱天下读书人。从根子上就错了,又何来合情合理!”

武拂衣淡淡抛出一句,“三哥称那是妖书,那么你亲眼看过吗?”

此问一出,一霎安静。

众人暗道问得好。三贝勒也在理学院上课,他有没有读过呢?

读过敢认吗?

现在也不能认了,否则就成了知情不报。没读过的话,他的言之凿凿就有失公允。

胤祉被这一个简单的问题堵得喉间一噎。

回答读过也不好,回答没读过也不好,老四真是问话刁钻!

武拂衣可不认自己刁钻。

批评或认同一本书,前提总是要看过才有发言权,要不然就是虚空打靶。

十四报出的读书人名单中没有胤祉,但不能确定他没看过。

也许有投靠三贝勒的学子,悄悄记下书籍内容,反手就送给胤祉了。

胤祉却是没读过全本。

英吉利文读起来耗时耗神,而且他本就不认为理学院的课程有多少必要学习,但不敢似直郡王与太子直接说不上就不上。

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花时间去读一本血腥的英吉利书,只是向眼线大致问了此书的内容。

“妖书,不值一读!”

胤祉说得义正词严,“但我也没有冤枉人。探听过此书配图极为血腥残忍,是各种虐待尸体的方法,从动物到人类都不放过。四弟,你不必说那是为医学研究,那根本不是医术!“

越说越来劲,他开始引经据典。

“南朝时期,著名医家陶弘景就说过‘刳肠剖臆、刮骨续筋之法,乃别术所得,非神农家事’。在人身上动刀,压根不是医术,而是巫术!

这种观点得到了历代名医支持,唐朝的孙思邈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他在《千金方》中提到华佗,单说‘用药不过二三,灸炷不逾七八,而疾无不愈者’,压根不提动刀子的手术。

北宋校正医书局对于孙思邈的观点也给了一致肯定。在给《备急千金要方》做序就写了‘我道纯正,不述刳腹易心之异’。”

胤祉摆出历朝历代有名有姓的行医观点,“一千五百五多年,集众人之智慧,难道琢磨不清楚该不该在人身上动刀?

事死如事生,尸体也是同样不应给破坏。我等礼仪之邦,岂能允许残酷之术大行其道,得有多冷血残忍才会做这种事?!”

这话掷地有声。

乾清门外,一众朝臣不得不说三贝勒说得对。

部分臣子更是投去赞同支持的眼神,更是暗道一句佩服。三贝勒不愧博学,这般旁征博引。

武拂衣并非心无波澜,现在心里就一句话,「号外,号外,大清有狐狸成精了。」

老三所引用的每一个例子,竟然全都在胤禛的意料之内。她刚刚在信上都读过了一遍一模一样的话。

要是换个不知内情的,这场面活脱脱就像是胤禛隔空操控了胤祉的思维。

武拂衣能面不改色地听完,也亏得她养气功夫深。

这会先抛出一句赞美,“三哥真是饱览群书,弟弟佩服你对仁义之行的坚守。”

胤祉差点飘起来,四弟这是被他学识折服了?

他不由抬眸瞧了一眼康熙,只见汗阿玛微微颔首,也像是认同了这番话。

下一刻,武拂衣却打破了胤祉的幻想。

“三哥刚刚质问,我在刑部轮值时是否用了心。不瞒三哥,正是因为有所研究,所以我支持合理合法的实践研究。人,不能一味地故步自封,因循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