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四章 狂风扫落叶(第2/3页)

高杰是真想对朝鲜用兵,还是敲诈勒索,陆四都不在意,他既让高杰主持辽东大局,便当真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高杰去办。

天塌下来不要慌,找个子高的去顶。但是没钱没粮却是要命的,仁义可换不来钱粮,朝鲜国虽于满清势弱之时再次改换阵营,并且出兵助战,但这个举动同先前朝鲜替满清立下的那些功劳却是不能比的。

适当教训完全可以,趁机灭其国也不是不行。

经后金两次打击,朝鲜的实力连现在的西军残余孙、李集团都不如,一昧抱着过去的观点真将朝鲜当作不征之国,也是完全迂腐的看法。

陆四不喜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说法,但东方即中国这个说法,他是十分吹捧的。

此事便由高杰去,朝鲜能勒紧裤腰带举国出钱出粮出人出兵助满洲,为何不可助大顺?

莫非以为大顺的刀不比他满洲锋利不成。

辽东现在无法干涉蒙古“内战”,陆四也只能从西线着手。

让高一功率第一军出兵河套,不仅是彻底堵死孙可望、李定国外逃之路,也是从西线展示大顺对漠北、漠南蒙古部落的“内战”有干涉能力。

为了尽快平定收复河套地区,陆四谕令高一功:“首先,进兵过程中,只杀抗拒的敌军,投降我们的一律不杀。其次,不要拆散离散蒙古部众的家庭,不许奸银妇女,如果有滥杀无辜以及奸银妇女的,一律处死。”

这是将河套地区的蒙古部落视作大顺子民对待的政策。

但是又严令第一军所到之处,无论是俘虏还是归降蒙古部众,一律改其满洲衣冠为中华衣冠,如仍遵满洲剃发令或恢复过去蒙古衣饰的,则依蒙古办法车轮来办。

改满洲衣冠为中华衣冠,对于河套地区的蒙古部落而言,当是不存在抵触的,因为他们抛弃过去蒙古衣冠遵满洲人令剃发蓄辫,也很是痛快。

根据河套地回军情司细作传回的消息,河套地区两个最大的势力塔什海同虎鲁克寨桑的部众各自为万人左右,其余散居各处的大小部落几十处,总人口不超过十万。

兵政府尚书陆之祺则认为这个十万也不可能,整个河套地区的所有蒙古人加在一起不会超过四万人。

根据是当年洪太率军穷追林丹汗,收降其部六万余。后来林丹汗之子额哲率领余部向洪太投降时,跟随他的部众只有一万余人。而河套地区在嘉靖年间俺答汗最鼎盛之时不过部众十来万。

所以,陆之祺给出四万人的估计。

这四万人只是河套地区蒙古人总数,单计能上马作战的蒙古人,可能几千都不到,加之明朝、后金对蒙古的多次打击,河套地区的蒙古人几乎是穷的连铁锅都要几家合用一口,故而在崇祯年间入关抢劫最是积极,但即便如此也不过是喝点满洲人给的剩汤。毕竟,满洲人防这些外藩蒙古比防汉人还要狠,不可能让他们重新恢复武装和实力。

顺军兵进河套的第一军是以原先大顺西路军的两万余精锐改编而成的主力,不管是军提督高一功兼镇帅的第九镇,还是悍将蔺养成的第十镇,在得到充足武器装备后都是能力战满洲的精锐。

高一功作为李自成的小舅子于顺军威望及资历不用多说,蔺养成也堪称是大顺朝尚健在的造反老前辈。

此人当年与老回回马守应、革里眼贺一龙、左金王贺锦、争世王刘希尧皆为“乱世王者”,大名鼎鼎的革左五营便是这五人所部。

如今马守应、贺一龙、刘希尧三人已死,贺锦战死于西北甘州,五营便只剩蔺养成一人,无论是造反年头还是领军经验,都是大顺不可多得的老将。

故由高一功与蔺养成领军入河套,陆四是一万个放心。

然而河套地区地域太广,蒙古部落太过分散,纯步兵于此地作战显然不合适,第一军当初建立时仅有战马千余匹,牲畜四千余头,故为加强第一军机动作战能力,陆四又将途经河南从袁宗第兵团调来的三千余匹战马,连同第二军刘体纯部留守的两千多骑兵都调给了高一功,使第一军的骑兵作战能力极大增强。

高一功、蔺养成率部自镇靖堡出长城后,便在当地向导的指引下直奔被清廷封为郡王的塔什海部。

据细作探明,塔什海部就驻扎在离镇靖堡北面不到两百里的白城子,此地有一条名红柳的大河,沿河两岸土地肥沃,牧草茂盛,曾是当年俺答汗庭所在,前明一度曾属泰宁卫。

白城子在宋代又被叫为夏州,党项人便是据此建立西夏基业,其西边就是五胡时期的统万城。

塔什海是林丹汗原先重用的左翼大总管,其与右翼大总管虎鲁克寨桑的叛变直接导致林丹汗被逐出河套,远奔青海并最终死在那里,因此二人都得到了时后金酋长洪太的赏识,在金军班师后洪太将河套地区交由此二人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