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第3/5页)

这些年大周征的兵役,得有一半投入了西北边境。虽说两国已有二十年未正式开国战,但西北那边苦寒,每年秋冬,都会有觉得冬天熬不过去的部落,报着‘抢到就是赚到,死了也能拉一个垫背’的心思,冲入大周的边境来抢劫。

京城又距离西北不远,有点风吹草动,京城也会风闻。

可以这么说,北戎跟大周的关系,就像是某些山村的村民,跟活在山上的狼群的关系——大家每到秋冬,必为了粮食牲畜而一战。

见报信的斥候一路嘶吼着捷报,许多茶馆饭馆里的客人都扔下吃了一半的菜出来围观,然后各自打听,到底具体是怎么个大胜法?可是挡住了北戎南下的势头?

既然是大胜,朝廷自然也乐得在民间宣传,很快这一战的情况就传开了。

若只是一场大胜,还不足以让朝廷上下都在议论此事。只因这大胜,可以说是非常戏剧性:其实两军还未怎么真正厮杀,只是先锋将交手的时候,北戎王就望风而逃,身边副将被一刀斩杀。

这就让大周子民非常兴奋了。

那北戎王曾斩大周数位官员,每逢战事都要冲锋在前,这样的消息大周京城也已然传开了,再听说北戎那边奉这位王为神王,更让大周子民战栗。

其实普通百姓本就是害怕北戎的。

大周人觉得北戎是豺狼,也是有缘故的:因为他们心里总觉得,单个拉出来,一个人的战斗力肯定是打不过一只豺狼的。

北戎人比大周在个体上骁勇善战,几乎是两国的共识。

何况这北戎王听起来简直是只狼王啊。

甚至传着传着,那北戎王就变成了魔鬼化的人物:据说他生的身高一丈,张口能喷出火光,吃饭都要用大周将士们的肉下酒。

听说这样人,居然被大周的一位少年将军打的望风披靡,直接一见面就转头而跑,自然让大周人自豪喜悦。

--

只是这大获全胜的背后,是个很有意思的过程。周黎蘅特意去了趟太医院,一点细节都没有落下,讲给林姜听,与她分享这份喜悦,也盼着她能安心些。

周黎蘅到的时候,林姜也已经从太医院听了一些恭贺之词了。

都说卫刃这是一战成名。

在京营贪污案之前,他给朝臣们的印象也只是皇上养大的孩子,故而是皇上的心腹,领龙禁尉守护陛下安危。

而在他与王子腾的一番朝堂拉锯战中,他的做法倒是让朝臣们刮目相看,算是没人再小瞧他这个少年将军。

但那也只是在朝堂上有名,直到这一战过后,他可以算是真正的名扬大周了。

连周黎蘅见了林姜也先道了句恭喜。

林姜招呼他坐,然后伸出手指点点桌子:“先把手伸过来,我给你把把脉。听妹妹说,你近来在户部也是熬油似的累,哪怕晚上回了府,也只是匆匆吃点饭,就去研习兵部画出的战事推演图——每夜也只睡两三个时辰,这点儿你怎么偏随了皇上,没随绍王爷呢。”

要林姜从大夫这点来看,大周皇室最好的病人就是绍王爷了:不劳累,不憋气,勤于运动,作息规整,比皇上可听话多了。

周黎蘅乖乖伸手,刚想开口讲述战局,又被林姜一个眼神止住了。

直到把完脉之后,林姜才问他:“也是呢,我心里实在疑惑,那北戎王为何望风而逃?”

外人蜂拥而至的夸奖赞美,简直把卫刃也捧成了个北戎王似的武神,并没有冲昏林姜的头脑。

她还是挺纳闷的:这又不是什么武侠世界,绝顶高手对立,望气可知成败,然后一人自知不敌翩然而去。

林姜想北戎王既然能破漠北百年之乱局,重整一个北戎王庭,那定不会是那种浪得虚名,胆小如鼠的人。

狭路相逢勇者胜,林姜觉得,北戎王敢于对战的勇气肯定是有的。

不至于跟卫刃打个照面就转头就跑。

周黎蘅听了林姜的话,不免含笑:果然黛玉说的没错,姐姐不是那种会被浮名夸耀迷了眼的人。

如今整个朝廷都在夸‘卫将军年少英勇无双,惊退北戎王’,只有林姜还在认真分析,觉得此事不对。

周黎蘅来就是说这件事的。

“其实多亏了伯父带回来的火、筒。”周黎蘅与黛玉成婚后,一应的称呼都改了,他口中这位伯父,就是林长洲。

他这话一说,林姜也就猜了个大概,就展颜:“他是不是与北戎第一战,第一次露面就扛着那一支独有的火、筒上战场了?”

周黎蘅点头。

然后与林姜同时露出了个遗憾的表情,两人一对视,就知道想到一处去了:北戎王见之而退,可见不是那些没见识只逞血勇之人。他望之而退说明认识火器,也深知其危害的,所以才不顾威名一跑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