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第4/4页)

沈如意低下头,瘪了瘪嘴:“好吧。”

沈怜雪好笑地给她紧了紧领子,说话间就来到巷口。

卖油果子的游摊刚到,那是个三十来岁的矮个男人,因沈如意爱吃油果子,沈怜雪常买,倒也算是熟人。

他看到母女俩,点了点头,直接把背篓取出来:“明日换背篓。”

沈怜雪跟他结了钱,摸了摸背篓,还热乎得很,便放到炉灶下挨着灶膛的地方温着。

这些都准备好,炉灶推到巷口街边,挨着一家卖汤饼的,便能开张了。

沈怜雪站在炉灶后,用火钳子拨弄灶膛里的木炭,左看右看,耳边是左邻右舍的吆喝声,她顿时又紧张起来。

巷口以外便是汴河大街,五更时的汴京,是一整天中最忙碌时候,从这时辰起,汴京的一天便算开始。

南来北往的商贩、商船、游人、学子纷纷出门,无论在哪里,都要吃上一口热乎的早食。达官显贵、下里巴人,在这汴京中似无不同。

五更天,是早食摊子最赚钱时候,也是最忙碌时候。

沈如意站在小板凳上,她站在母亲身边,好奇地看着行色匆匆的行人们。

甜水巷所临近的汴河大街并非是最热闹地段,行人大多都只寻常吃的几家摊子采买早食,若是请了帮闲跑腿,大约也都是寻了有名的大店。

是以旁的摊位很快便做起生意来,唯独沈怜雪这边冷冷清清。

她是个生人,摊子上又没摆吃食,旁人也不知她在卖什么。

再一个,忙着出工营生的路人们,大抵也没心思去打量一个新摊子到底如何。

他们只想快速买了早食就走,早些上工,早些赚钱。

沈怜雪略等了一会儿,就有些急了。

但她越着急,越是说不出话来,寒冷早晨,额头都冒了汗。

沈如意看母亲一下子紧张起来,人也开始慌张,想了想便握住母亲的手。

“娘,”沈如意仰头说,“娘,我饿了,要不咱们先给自己做两个吃?”

沈怜雪一听女儿的声音,不知为何心中就安定了。

她道:“团团饿了吧,都是娘不好,忘了给你准备早食。”

不过既然也没人买,她们自己做来吃,倒也不无可。

沈怜雪心中稳了稳,捅了捅炉子里的木炭,把锅烧热,就开始往平锅上刷油倒面糊。

当面糊半熟,打好鸡蛋翻面的时候,一股浓郁的蛋香便飘散开来。

步履匆匆的行人立即顿了顿脚步,还未用早饭的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四处张望起来。

鸡蛋煎饼的香味其实并没有那么独特,市面上卖的各种烤饼、胡饼、煎饼等也都很香,但这种香味却特别诱人,尤其是已经饿了一夜的行人,那香味简直难以抵挡。

沈怜雪手脚麻利,她给饼皮刷酱,撒香菜,又放好油果子,然后把它叠成整齐的枕头块。

沈怜雪用铲子在煎饼中间一切为二,两边一摞,严丝合缝放到油纸里,在手里颠了颠,对女儿道:“烫,放一会儿再吃。”

沈如意感受到行人们若有似无的视线,她迫不及待地捧起煎饼,吃了半天,然后似乎再也耐不住饥饿,就着蒸腾的热气咬了一口。

“唔,”沈如意大声说,“好香啊。”

咕噜,咕噜。

沈如意这话说完,仿佛能听到四周传来的咕噜声,她紧接着说一句:“娘,这鸡蛋煎饼真好吃,里面的油果子好酥。”

从煎饼开始发出香味开始,就陆续有人围过来看,但他们都没见过这种吃食,都不知道什么味道,便都只是好奇看看。

沈如意这一番“表演”,顿时把人的好奇心拉到极点。

反正这种吃食,瞧着也不算很贵,就有年轻娘子问:“这煎饼几钱?”

沈怜雪张了张嘴,紧张得说不出话。

她已经很久没被这么多人围着看了,上一次被围看,还是那一日。

沈怜雪抿了抿嘴唇,手都有点抖,她现在就想跑回家去,把自己牢牢关在家里,哪里都不去。

但不行。

心底里有个声音告诉她:“你不能退缩。”

她已经退缩了二十几年,眼看女儿都长大,她依旧停留在旧日的噩梦里。

这样不行。

沈怜雪深吸口气,她重新张嘴,想要回答那娘子的问题,就在这时,身边突然响起一道清脆的童音。

只听女儿张口就说:“一个煎饼八文钱,有蛋有饼还有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