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40章 功成此役,扬威此役(第2/3页)

换言之,所谓的吐谷浑青海王遗泽在青海的影响力,甚至都比不上大唐过往数年在青海的经营所积累下的威望。在青海局势变幻不定的当下,当地诸羌部更重视的还是基于现实的利弊考量,而非所谓的旧王情义。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青海王室就彻底的没有了利用价值,且不说青海王慕容万此番参战、从安置地安乐州所带来的几万部伍,单单青海王这一身份在青海秩序恢复方面仍有不小的意义。

虽然青海王一脉对青海底层羌民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但其存在仍然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青海地区的旧秩序格局。底层羌人在这旧秩序当中存在感本就不高,对此自然也就乏甚怀念,可是那些大部豪酋们对此却仍怀有着不小的认同感。

青海王在青海虽然已经不再具有实际的统治力,但其存在本身便是吐谷浑曾经作为一个独立政权的最大象征。

无论大唐还是吐蕃作为青海地区的统治者,如果完全抹杀吐谷浑王室的存在,那就意味着完全的否定了青海地区的旧有秩序。那些羌部豪酋们未必对吐谷浑王忠心耿耿,可一旦旧王被彻底干掉,那便意味着他们的存在也将岌岌可危,必然会人人自危,不利于新秩序的建立。

所以吐蕃在征服了吐谷浑之后,也并没有消灭吐谷浑王室,而是扶立起一个莫贺可汗作为傀儡,建立起一套统治秩序。

当然在所有征服者当中也并不是没有倔脾气的人,那就是隋炀帝。隋炀帝在攻灭吐谷浑之后,并没有对吐谷浑的旧势力与秩序进行保留,而是直接设立郡县统治。但哪怕在当时,隋朝能够控制的也仅仅只有海东有限的区域,且在不久之后吐谷浑便复国成功。

归根到底,吐谷浑这个河西政权能够存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是有着一定的生存之道。且青海地区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也给当地势力的起伏兴衰提供了充足的战略纵深与变数,想要进行彻底的规划占领与归化统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且不说中原皇朝在青海地区的经略得失,就连占有吐谷浑长达两百年之久的吐蕃最终也并没能彻底的消化青海。到了中晚唐时期,青海当地诸胡又加入到张议潮的沙州归义军,促成了河湟归唐的壮举。

所以,青海的得失与否,并不仅仅只是大唐与吐蕃两大强权的军事对抗,同时还是一个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

青海王虽然已经遭到了青海当地底层羌民的抛弃,但那些大族豪酋们对青海王这一身份仍然有着不低的认同感,当然这一份认同感与忠义无关,而是代表着征服者肯不肯保留维系他们各自利益的标志。

这一系列的认知,也并不是李潼的凭空揣测,现实就存在着这样一个反例,那就是如今在海西已经近乎众叛亲离的噶尔家族。

噶尔家如今在青海越发势弱,虽然说在大势上来说,根本在于吐蕃对这一权臣家族的放弃、以及大唐在军事上的步步紧逼。

但若仅仅只是来自外部的压力逼迫,也很难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让噶尔家处境如此萧条。毕竟从禄东赞时期开始,噶尔家便立足青海,长达几十年的统治,而钦陵在军事领域也是青出于蓝、接连创造辉煌。哪怕在去年,噶尔家的伏俟城周边仍然聚众几十万,完全看不出势力衰弱的态势。

可就在年后这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噶尔家的势力便如同漏气的皮球一般快速萎靡。李潼在从长安出发之前还将攻夺伏俟城作为唐军前期最大的战略目标,可是入陇之后,伏俟城噶尔家的势力已经不再值得大唐过分看重。

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去年钦陵在积鱼城外追杀围剿了吐谷浑莫贺可汗。钦陵这一行为在当时看来的确是威不可挡,就连气势汹汹的吐蕃赞普都不得不暂时放弃对噶尔家的威逼而选择退兵。

但是钦陵这一行为对青海当地这些大族豪酋们而言,那就实在是太疯狂了。莫贺可汗名义上还是青海的王者,这一份权威自有吐蕃赞普背书,却仍然不能阻止钦陵的屠刀挥下,那其他大族在噶尔家面前又有何安全保障可言?

在周边没有强大实力强硬干涉青海之前,这些大族豪酋们尽管心生警惕与贰心,但是迫于钦陵强大的威慑,一时间也不敢有所异动。

可是随着大唐宣布了对青海的收复计划后,这些豪酋们又怎么甘心继续臣服于钦陵的淫威之下,任其生杀予夺,胆战心惊的承受着朝不保夕的煎熬?

这世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强大,特别是作为一个势力的首脑,如果认为凭着强大的武力便能肆无忌惮的行事,那现实必然会给予其刻骨铭心的反噬。

作为当世屈指可数的战术大家,钦陵当然不是那种一味恃勇用强的匹夫,但跟那卓越的军事才能相比,政治智慧无疑是其一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