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自荐(第2/5页)

控制中心安排他来充当扶游采诗的导引者,还真是大材小用了。

老夫子本来不受刘太后重用,自己也对朝政灰心丧气,决意此生就做个小官,不再过问世事。

可是五年之内,刘家掌权,时局大变,诸侯并起,他忽然又看见了一点点希望。

只要有一个侯王肯重用他,他就能够大展抱负,所以他重新集结学生们,再一次踏上征途。

只可惜,他们才拜访了两个侯王,行程就被战争打断了。

没办法,他们只能在这里暂时停留。

扶游上前,拽了个垫子过来,在他身边坐下,也掰了块肉干来吃。

老夫子问他:“怎么样?这次出去都写了些什么?”

扶游专心吃肉干,把书箱推到他面前,让他自己看。

老夫子擦干净手,才去取他的竹简。他拿起竹简,站起身,清了清嗓子,大声吟诵:“四年冬,天大雪,犬戎大饥,夏亦饥。时犬戎遣使臣谓太后曰——”

他换了腔调,捏着竹简,朝扶游做了个揖:“‘今岁严冬,万里踪绝,借粮大夏,愿以奴隶相易。’”

扶游盘腿坐好,捏着肉干,往桌案上一拍,肉干晒得坚硬,哐的一声。

“太后曰:‘我朝亦饥,百姓尚不足,何顾犬戎?以人易粮,犬戎尽数得全,大夏百姓何处?’”

正因为刘太后不肯借粮,犬戎恼羞成怒,自年前开始,屡屡进犯大夏。

及至今秋,大夏起兵反击。

老夫子捧着竹简,看了又看,爱不释手:“好啊,好啊,比只有几行的小诗好多了,史书就该这样写,要写得洋洋洒洒、江河倾倒、日月无光,才能让后人看得明白。”

他刚要继续念下去,扶游就站起身,走到他面前,从他手里拿过竹简,随手一抛,撒了漫天。

还没穿起来的、小节的竹简,哗啦一声,全部落在地上,落在扶游周身。

“做什么呢?丢掉干什么?写得这么好,当心等会儿找不到了。”

老夫子推了他一把,刚要弯腰把竹简捡起来,扶游就拉住他。

扶游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表示自己清楚地记得自己写过的东西,随后把竹简上的文字,一字不落地吟诵出来。

他在房间里信步阔走,情盛之至,站到桌案之上。

但是很快的,这个小小的房间也留不住他了,他赤着脚,就走到门外去。

暮色降临,寒风入骨,天上飘起了细碎的雪花。

扶游站在走廊上,面对着天地浩荡,睁开一双明目,张开一双还沾着墨迹的手,字字铿锵:“介胄之间,首倡义兵。兵戈抢攘,伐罪吊人!”

这是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

冷风迎面吹来,扶游要把日月山河都收入眼底,纳入怀中,写进史书里。

*

雁北城下雪了,天气转冷,扶游又把自己关到房间里,对着竹简,闷了几天。

他出来的时候,地面上积雪已经没过了小腿,但是雪还没停。

按照节气惯例,去年冬天本来就是一场严寒,接下来几年的冬天都应该暖和些才对,可是今年的冬天,竟和去年一模一样。

初雪就极大,天气极冷。

百姓都道不妙,赶忙开始清点家里的余粮,朝廷也开始勒令各诸侯王管好自己的辖地,疏通河道,救助雪灾。

一时间兵荒马乱。

扶游也放下书箱,跟着雁北城的士兵们去官道上救灾。

*

皇都里,刘太后坐在珠帘后,听着各地的奏报,眉头紧锁。

秦钩坐在正位上,替她下了命令,她也没有发觉。

秦钩道:“先派少量军队去诸侯王的辖地,协助他们救灾。如果诸侯王力不从心,立即奏报,由朝廷拨粮派人救灾。其他的就按往年救灾的办法来办。”

等刘太后回过神来时,皇帝的口谕已经传下去了。

她思量了一下,觉得没有什么纰漏,便默许了。

她也怕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大,如果能借此机会,压制他们也好。

只是……

刘太后看向秦钩,她不怀疑皇帝的脑子能想出这种办法,她只是惊异于皇帝的胆子。

她以为经过这五年,皇帝的胆量都被她磨没了。

秦钩似乎是察觉到了她的目光,转头看了她一眼,反问道:“朕看太后好久不说话,以为太后是想让朕开口,怎么?朕仿佛说错了什么?”

刘太后端庄地笑着:“陛下说笑了,天下都是陛下的,陛下想什么时候开口,就什么时候开口,想说什么,便说什么。”

她摆了摆手:“就照陛下说的办,礼儿、义儿,这件事情就由你们两个全权……”

秦钩打断了她的话:“这件事情不讨好,办不好还要被百姓说嘴,太后何苦再派给自己的侄儿?”

原来刘太后口中的“礼儿”“义儿”全名“刘礼”“刘义”,正是刘将军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