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冯家有女(第2/2页)

独孤罗意在几个酋长中年纪最长,不到十岁已出入军伍。

太安四年(公元458年),身为武川镇兵之首的独孤罗意,曾发两万武川骑兵、一万辆战车,跟着文成帝拓跋濬北击柔然。

武川镇兵在六镇中最为剽悍,死伤也最为惨重,独孤罗意身中十余创,仍然毫无退意,勇不可当,护驾有功,最终击溃柔然大军,将处罗可汗赶出了石碛大漠,方才得胜收队。

文成帝当年曾在柔然刻石记功,推独孤罗意战功为诸将第一。

而这次皇上南迁,却只带了他的堂弟独孤罗辰去洛阳,独孤罗辰在洛阳封侯开府,改汉姓陆氏,结姻中原世家,门庭若市,显赫一时,被冷落边陲的独孤罗意早已心生不满,常在平城跟人大发牢骚。

此刻,众人见六镇中最德高望重的酋长也已公然反对皇上的南迁之策,别的领民酋长与太守们(北魏官名,为原来的护军)更是不再隐忍,纷纷在殿上跪下,向冯清进谏道:“独孤大人说的是,娘娘,我们沃野、武川六镇,本是大魏的国之肺腑,可皇上冷不丁就丢下我们跑到洛阳,连祖宗的规矩和衣冠、族姓全都改了。六镇舍命相护的,是自大鲜卑山下发迹的龙种索头拓跋家,可如今皇上连姓氏衣冠都不要了,连道武帝钦定的万世皇都平城都舍弃了,文明太后要是还活着,只怕皇上也不敢这么胡闹吧?”

没想到殿下的群臣心中竟有这么多积怨,冯清紧张之下,定了定心意,温言劝解道:“各位领民酋长的谏言,本宫已明了。但皇上为天下主,如今迁都之事已成定局,连八公、六王弟也都赞同汉化,全都改了族姓,另结姻盟,以期成为中原衣冠正朔。大人们应体谅皇上用心良苦,咱们鲜卑人虽然祖祖辈辈生活在北镇,可皇上的心里,却怀着九州天下。”

元恂见众人都帮着自己说话,更是得意,扬着脸道:“母后,儿臣虽然读的史书不多,有件事倒是弄清楚了,这自古以来啊,王气在北。秦始皇统一六国,三国魏帝曹操平灭吴蜀,跟着又是五胡入洛阳,那些南蛮子,只会之乎者也、琴棋书画,论打仗还是我们北方人来得,儿臣是担心父皇一旦将我们鲜卑子弟带到南方的温柔乡,将来弓马闲置、骑射荒废,也成了没用的懦弱书生。”

冯清瞪了他一眼,心想眼前的乱局正是由他而起。

这些六镇老将,虽然眼睁睁瞅着皇上将精干子弟和宗室亲贵们带到洛阳去安享荣华,肚子里腹诽不已,背地里也常发牢骚,但知道圣意不可违,从不敢当面发声,正是太子元恂回来一番胡言乱语,才给了他们可乘之机。

她瞅了一眼中庶子高道悦,以目示意,要他出列,来与六镇酋长抗诘。

高道悦心领神会,刚要发声,却见二皇子元恪已站了出来。

元恪的神情安静中透着刚毅,撩袍跪下施礼,朗声说道:“皇后说得没错,父皇的心中怀着九州天下,不能只困守北部六镇。一统中原,这不但是父皇的心愿,也是太后的心愿,更是历代祖宗的毕生志愿。我们鲜卑人辛苦跋涉多年,自辽东大鲜卑山下,得石室壁上铭文天命,所以两百年来,纵横辽东、漠北,平北凉、后燕、北燕、胡夏,御柔然、南齐,建立大魏,道武帝、太武帝、文成帝等七代魏帝舍生忘死,更有六镇镇民斩头沥血,才得以定鼎河洛、迁都洛阳,如今鲜卑人积两百年战功,好不容易才能入主中原、号令天下,难道各位酋长还想逼着皇上弃中原不顾,重新回到草原游牧吗?”

元恪的声音很平和,却句句有理,透着几分王者的威严和震慑力,刚才还义愤填膺的独孤罗意,竟在他的指斥下沉默了。

元恂却满不在乎,仍声嘶力竭地道:“这天下不只是父皇一个人的,也是六镇将军的,更是宗室诸王的!两百年的祖宗成法,父皇想改就改,一百年的平城魏京,父皇想废就废,什么事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那还要我这个太子做什么?”

冯清见他实在闹腾得不像话,只得喝道:“高大人,太子如此胡闹,你还不快把他带走?”

高道悦早已坐立不安,得皇后吩咐,挥手喝道:“儿郎们,上!”

一群东宫侍卫从殿外的雨水中飞快地跑了进来,他们黑色的盔甲和腰间的长剑,立刻让喧腾的太极殿重新恢复了肃静。

侍卫们七手八脚把仍然狂性大发的元恂按住,横拖倒曳地扯出了太极殿。

冯清颓然坐回虎皮胡床,她突然发现,自己背上的冷汗已经浸湿了两层衣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