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慈善基金会(第3/4页)

“你这话可别让曹大人听见,也不怕伤了你臣子的心。”

“曹瑞文的才干还是在断案上,处理这些民间琐事他有些吃力,或者说许多事情他是想不到的。”

沈嘉也听说了,曹瑞文上任有仅两个月就把积压多年的案子全都判完了,还拨乱反正了好几个错案冤案,不仅立了大功,还在民间树立了青天大老爷的威信,所以现在,曹瑞文明面上已经是个合格的顺天府尹了。

赵庭没留多久就被赶回去睡觉了,他一走,沈嘉径直走上龙椅,坐在赵璋身边,帮他把剩余的奏折处理完。

因为西北在打仗,赵璋要处理的要事多了许多,事关粮草的、军费的、战情的,每一件事都得仔细斟酌,决不允许底下的官员弄虚作假,中饱私囊。

“今年好在从于家运回来了几百万两的脏银,否则一旦开战,军费就捉襟见肘了。”沈嘉审核完一份粮草开支,终于知道为什么雍正帝当初要靠抄家来填补空虚的国库了,这个法子真是又方便又来钱快。

赵璋把批阅完的奏折放到一边,拿出最新一期的报纸,牵着沈嘉的手进后殿,然后换了衣裳和沈嘉躺在床上一起看报纸。

报纸的底稿每一期都会事先给他过目,免得出现皇上不乐意看到的内容,不过赵璋未必有时间看,所以有时候会等刊印出来了看成果。

赵璋把报纸塞给沈嘉,让他读,沈嘉的声音清润好听,从以前当侍读时赵璋就喜欢上了这样的乐趣,当成是一种放松来享受。

“朕以为你说要向富商权贵募捐军费是开玩笑的,没想到你竟然真的发到报纸上去了,会不会搞出太大的阵势来?而且以朕对你的了解,打战要募捐,以后遇到天灾人祸肯定也是要募捐的,如此一来,他们会不会觉得朝廷太无用?”

沈嘉靠在他身上说:“社会贫富差距如此之大,有困难就找有钱人帮忙有什么问题?而且是他们自愿的行为,朝廷可没强迫他们,你看魏老板就捐了一万两,人家捐的心甘情愿,其余人就算跟风,或者为了好名声,不也是应该的?”

赵璋不太能理解沈嘉的扶贫思想,皱着眉问:“权贵世家有钱也未必要拿出来贴补朝廷吧?次数一多,肯定会让人觉得厌烦的。”

沈嘉解释说:“如果这次募捐到的钱数够多,可以攒起来下次用,而且民间本来就有富人自愿扶助穷苦百姓的例子,我只是将这种私人行为上升到国事,让做善事变成一种全民皆知的事情而已,你肯定觉得这是小题大做,但人做了善事为何不让人知道?”

“但更多的人并非因为心善才去做善事,而是为了名声。”

“那有什么不同?他们实打实地拿出了钱款,帮助了别人,这就是善事。”沈嘉斩钉截铁地说。

赵璋想了想,觉得沈嘉的话也没毛病,他只是从未听过这样的言论,“你说的对,这件事是否也应该专门成立一个衙门来办理?”

“自然,最好是选几个大公无私的官员,官职不用太大,再配几个精明的账房,告诉他们,每一期的收与支都是要在报纸上公示的,若是有人敢贪污善款,一律从重处置!”

这一点赵璋自然赞同,人家愿意出钱做善事,结果还要被朝廷蛀虫贪污,是可忍孰不可忍?

沈嘉直到睡觉前也没想起要跟赵璋说会计司去留的问题,不过想来也不用他多说,赵璋心里有数。

第二天早朝,沈嘉是直接从宫里过去的,消息灵通的大臣自然直到他昨夜有留宿皇宫,不过这次是睿亲王留的人,他们也不好说什么。

“皇上,马上就要到太后的千秋宴,今年逢整寿,无论如何也该大办一场,臣恳请皇上将太后迎回宫。”礼部尚书楚荣威上奏说。

太后自从夏初去行宫避暑,后来说是身体不适不宜车马劳顿,所以就在行宫修养,等去了冬,太医建议太后继续在行宫修养,免得骤然换了环境身体不适应。

百官们不知道太后身体到底如何,反正与大家关系不大,大家也都知道因为蒲家的事情,皇上和太后闹了矛盾,太后不回宫自然更好。

但楚荣威没有忘记,皇上是天下人的表率,无论平时如何忽略,但生母的大寿还是要办的,否则就太不孝了。

兵部尚书想了想,觉得皇上肯定不希望见到太后,但不见是不可能的,只能从其他方面为皇上分忧。

“皇上,西北战事紧急,臣以为应以战事为重,太后的千秋宴虽然重要,但应该从简,免得铺张浪费。”

“皇上,大办不等于铺张浪费,为太后娘娘过寿也是臣子们应该做的,怎能从简了事?”楚荣威坚持,礼部在朝廷上本就势弱,太后大寿正好是礼部发挥作用的时候,他怎么能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