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朱子晚年定论》(第9/10页)
朱子之后,如真西山、许鲁齐、吴草庐[525]亦皆有见于此,而草庐见之尤真,悔之尤切。今不能备录,取草庐一说附于后。
临川吴氏曰:“天之所以生人,人之所以为人,以此德性也。然自圣传不嗣,士学靡宗,汉唐千余年间,董、韩二子依稀数语近之,而原本竟昧昧也。逮夫周、程、张、邵兴,始能上通孟氏而为一。程氏四传而至朱,文义之精密,又孟氏以来所未有者。其学徒往往滞于此而溺其心。夫既以世儒记诵词章为俗学矣,而其为学亦未离乎言语文字之末,此则嘉定[526]以后朱门末学之敝,而未有能救之者也。
“夫所贵乎圣人之学,以能全天之所以与我者尔。天之与我,德性是也,是为仁义礼智之根株,是为形质血气之主宰。舍此而他求,所学何学哉?假而行如司马文正公,才如诸葛忠武侯,亦不免为习不著、行不察,亦不过为资器之超于人,而谓有得于圣学则未也。况止于训诂之精、讲说之密,如北溪之陈[527]、双峰之饶[528],则与彼记诵词章之俗学,相去何能以寸哉?圣学大明于宋代,而踵其后者如此,可叹已!澄也钻研于文义,毫分缕析,每以陈为未精,饶为未密也,堕此科臼中垂四十年,而始觉其非。自今以往,一日之内子而亥,一月之内朔而晦,一岁之内春而冬,常见吾德性之昭昭,如天之运转,如日月之往来,不使有须臾之间断,则于尊之之道殆庶几乎?于此有未能,则问于人、学于己,而必欲其至。若其用力之方,非言之可喻,亦味于《中庸》首章、《订顽》[529]终篇而自悟可也。”
【译文】
朱子之后,如真德秀、许衡、吴澄等人也都明白了这一道理。而吴澄的见解尤为真切,悔恨之意尤为痛切。如今不能全都收录,只取他的一篇附于后。
临川吴澄说:“天之所以生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这个德性的存在。然而圣人之道无法传承,士大夫的学问没有榜样,汉唐以来千余年间,只有董仲舒、韩愈二人的寥寥数语接近圣人之道,然而圣道的本源竟昏暗不明。等到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兴起,才能上通于孟子而与圣学为一。二程之学四代后到朱子,文义的考证愈发精密,又是孟子以来所没有的。然而朱子的学问往往滞留于文义,汩没了本心。虽然认为世俗儒者记诵辞章的学问为粗俗的学问,但朱子一门为学却也脱离不了言语文字这些末流之学,这是嘉定年之后朱子一门末流之学的弊端,然而却没有能够救治这一弊端的。
“圣人之学之所以尊贵,是因为能够将天下万物与我合二为一。上天所赋予我的,是德性,是仁义礼智的根本,是人的形体与血气的主宰。舍弃德性而向别处探求,所学所求的是什么呢?假如有司马光的能力、诸葛亮的才华,也免不了行不著、习不察,也只不过是资质超于常人,却不能说这是有得于圣学。何况止步于训诂上的精确、讲说上的细致,例如陈北溪、饶双峰之徒,他们的学问与记诵辞章的俗学,又能有什么差别呢?圣学彰明于宋代,而后来者竟发展到如此地步,真是可叹啊!我也曾钻研文义,条分缕析,时常认为陈北溪、饶双峰的学问不够精密,堕入此等窠臼,度过四十多年,这才发觉其中的错误。自此以后,一天之内从子时到亥时,一月之内从月初到月末,一年之内从春季到冬季,时常能体会到自己光明的德性,就像天的运转、日月的往来,不让它有一分一秒的间断,这样对于尊崇圣人之道或许有所帮助吧?自己如果还做不到,就向人请教、自己学习,务必要达到。用功的方法,不能用言语说明,应当通过去体会《中庸》首章、《订顽》终篇的意思而自己有所领悟。”
《朱子晚年定论》,我阳明先生在留都时所采集者也。揭阳薛君尚谦旧录一本,同志见之,至有不及抄写,袖之而去者。众皆惮于翻录,乃谋而寿诸梓,谓:“子以齿,当志一言。”
惟朱子一生勤苦,以惠来学,凡一言一字,皆所当守,而独表章是、尊崇乎此者,盖以为朱子之定见也。今学者不求诸此,而犹踵其所悔,是蹈舛也,岂善学朱子者哉?麟无似,从事于朱子之训余三十年,非不专且笃,而竟亦未有居安资深之地,则犹以为知之未详,而览之未博也。戊寅夏,持所著论若干卷来见先生。闻其言,如日中天,睹之即见;如五谷之艺地,种之即生。不假外求,而真切简易,恍然有悟。退求其故而不合,则又不免迟疑于其间。及读是编,始释然,尽投其所业,假馆而受学,盖三月而若将有闻焉。然后知向之所学,乃朱子中年未定之论,是故三十年而无获;今赖天之灵,始克从事于其所谓定见者,故能三月而若将有闻也。非吾先生,几乎已矣!敢以告夫同志,使无若麟之晚而后悔也。若夫直求本原于言语之外,真有以验其必然而无疑者,则存乎其之自力,是编特为之指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