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毛毡

本篇所记显然为传闻,一方面反映了国人对于当时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警觉心理,另一方面却也迎合了清政府施行海禁,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但明伦评论此篇说:“异貌异心,为鬼为蜮,此华夏之疢疾也。”映衬的是国人普遍的闭关自守心理。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仅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数百人矣。短刃井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

据《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

[白话]红毛国,过去朝廷准许他们和中国贸易往来。边界官吏见他们人多,不许他们上岸。红毛国人坚持请求上岸,说:“只要赏我们一块毡子大小的地方就足够了。”边官想,一块毡子容不下几个人,就同意了。他们就把毡子放到岸上,只能容下两个人;拉一下,就容下四五个人;一边拉一边登,转眼间毛毡扩大到一亩地大小,已能容纳数百人。这时,他们抽出短刀一齐进攻,由于出其不意,被他们抢掠了好几里地才离开。

  1. 【注释】

  2. 红毛国,指荷兰。据《明史•和兰传》及《清史稿•邦交志》,自明万历中,荷兰海商始借船舰与中国往来。迄崇帧朝,先后侵扰澎湖、漳州、台湾、广州等地,强求通商,但屡遭中国地方官员驱逐,不许贸易;惟台湾一地,荷兰人以武力据守,始终不去。清顺治间,荷兰要求与清政府建交,至康熙二年遣使入朝。其后清廷施行侮禁。二十二年,荷兰以助剿郑成功父子功,首请开海禁以通市,清廷许之,乃通贸易。本篇所记,系据作者当时传闻,时、地未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