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机会与腕表(第4/5页)

现在,他坐在船长餐桌上,满腹的疑问仍得不到解答。当船长走进大厅,一步步登上餐桌所在的高台,准备就座的时候,拜伦与其他人一起礼貌地站起来。

他们为何要让自己换房间呢?

轻柔的音乐传遍整艘太空船,分隔大厅与观景室的隔墙已缩进船体。光线有几分暗淡,还带着些微橘红的色彩。此时太空晕(可能由于最初的加速过程,或首次经验船内各处重力的轻微变化而产生)最坏的症状已经消失,因此大厅完全客满。

船长上身微微向前倾,对拜伦说:“晚安,玛兰先生。你对新舱房感到满意吗?”

他则以硬邦邦的口吻答道:“简直太满意了,阁下。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有点奢侈得过分。”他注意到,船长脸上似乎突然掠过一丝惊慌的神色。

在享用甜点的时候,观景室玻璃罩的外壳平缓地滑进船体,灯光则调到几乎熄灭的程度。在那个巨大、漆黑的屏幕上,并未映出太阳、地球或任何行星。他们现在面对的是银河,严格说来,是“银河透镜”狭长的正侧面。在清晰耀眼的群星间,它有如一条明亮的对角线。

谈话的声音自然而然逐渐消失。大家都将椅子转向,以面对舱外的星辰。进餐的旅客变成观众,大厅中鸦雀无声,只有轻微的音乐还在缓缓流泻。

在一片静寂中,几台扩音器传出清晰有力的声音。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马上要进行首度跃迁。我想,诸位大都知道跃迁是怎么回事,至少就理论而言。然而,有许多乘客——事实上,超过了半数——从来未曾真正经历过。下面我要说的话,就是特别针对这些乘客。

“跃迁是个名副其实的词汇。就时空结构的本质而言,任何物体都不可能以超光速运动。这是很早以前就被人类发现的自然法则,发现者或许就是爱因斯坦这个传奇人物,问题是,有太多成就都归功于他了。当然,即使以光速运动,也得花上静止坐标中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到达其他的恒星。

“因此,我们必须离开时空结构,进入超空间这个鲜为人知的领域。在超空间中,时间和距离不具有任何意义。就好像轮船穿过一道狭窄的地峡,便能达到另一个海洋,而若是一直在海上航行,则需绕过整个大陆,才能完成相同的航程。

“当然,想要进入这个所谓的‘空间中的空间’,需要极大的能量才办得到。为了确保重返普通时空之际,得以抵达正确的地点,又需要进行大量的精巧计算。耗费这些能量和脑力的结果,是让我们不花任何时间,便能穿越遥远的距离。直到跃迁发明后,星际旅行才终于有可能实现。

“我们即将进行的跃迁,将在十分钟后开始,诸位会事先得到警告,顶多只会有短暂的不适。因此,我希望诸位都能保持冷静,谢谢大家。”

此时太空船中灯光尽数熄灭,只剩下星光映照着大厅。

似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突然传来简洁有力的宣告:“跃迁将在一分钟后准时进行。”

接着,同样的声音开始逐秒倒数:“五十……四十……三十……二十……十……五……三……二……一……”

每个人都觉得自身的存在仿佛中断了一刹那,同时体内产生了一下冲击,似乎发自人体骨骼深处。

在那无限分之一秒内,原本位于太阳系外缘的太空船已经跨越一百光年的距离,来到了星际太空深处。

拜伦身边有人以颤抖的声音说:“看那些星星!”

这句话立刻在大厅中引起回响,从一个餐桌传到另一个餐桌。“那些星星!看呀!”

在同样无限分之一秒内,星像有了急剧的变化。厚达三万光年的银河中心变得接近许多,星辰的密度也陡然上升。群星好像是细微的粉末,散布在有如纯黑天鹅绒的真空中,衬托出近处一颗颗明亮的星星。

拜伦不由自主想到一首诗的开头几句,那是他自己的即兴之作,当时他才十九岁,正是多愁善感的年龄。那首诗是在太空船上写成的,那是他首度的太空飞行,目的地正是这回的出发点——地球。他开始默默吟诵起来:

“繁星若尘,环绕着我

以栩栩如生的光雾;

无垠的太空,仿佛在我眼前

陡然乍现。”

此时大厅又变得灯火通明,来得急去得快,拜伦的思绪随即脱离了太空。他又回到太空客船的大厅内,现在晚餐已接近尾声,众人的交谈很快又达到普通的音量。

他向腕表瞥了一眼,随即又慢慢将腕表置于目光的焦点,凝视了足足一分钟。它正是那天晚上留在寝室中的腕表,致命的放射线并未令它受损。第二天早上,当他收拾东西的时候,便将这只腕表一块带走。从那时到现在,他究竟瞥见它几回?究竟看了它多少次,却始终只看到它指示的时间,从未注意它力图提供的另一项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