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博士的朋友——他们友谊的渊源——迪克·肯尼迪在伦敦——一个意想不到却令人安慰的建议——一个令人不快的谚语——一些非洲遇难者的名字——气球的优势——弗格森博士的秘密

弗格森博士有一位朋友——但并不是另一个“自我”。事实上,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亲密至交的。

不过,尽管迪克·肯尼迪与塞缪尔·弗格森两个人在秉性、天赋与性情方面极为不同,但是他们那颗跳动的心却是一致的。一切的不同并没有给他们的交往增添任何障碍,事实上还推动他们的友谊变得更为深厚。

迪克·肯尼迪是一位苏格兰人,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则意味着——坦率,坚定,顽固。他居住在一个名为利斯的小镇,在爱丁堡附近,而那里真正可以称为“老熏炉”(1)的郊区。有时,他会做做渔夫,但是无论在哪里他都是一名最坚定的猎人。这对一个出生在克里多尼(2)的孩子来说并没有什么可令人惊奇的,众所周知,他们习惯于行走在苏格兰的高地和群山之中。肯尼迪是远近闻名的杰出射手,他不仅能让子弹击中刀刃,而且子弹被切成了完全相等的两半——人们随后称了称它们的重量,发现几乎完全一样。

肯尼迪的相貌很容易令人联想起赫尔伯特·格伦丁宁,那是沃尔特·斯各特(3)先生笔下的《修道院》中的人物。他身高超过6英尺,体态优雅,动作灵敏,似乎有着非同寻常的力量。他的脸颊被阳光晒得泛着褐色,眼睛乌黑明亮,整个人看上去自然、坚定、勇敢。总之一切表明,这是一个单纯的、可信赖的人,在他身上体现了苏格兰人最美好的品格。

这两个人是在印度逐渐熟悉起来的,当时他们在同一个军团服役。在迪克出去寻找老虎和大象的时候,塞缪尔往往正在采集植物和昆虫标本。在科学领域的征战中,他们各自都是自己那个领域中的佼佼者。博士的战利品中有着很多种稀有植物,它们的价值不会低于一对象牙的价值。

这两个年轻人从没有救过对方的命,也没有为对方提供过任何帮助,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始终不渝。有时,命运会迫使他们分离,但是热情却又总是将他们再次连接在一起。

从印度返回英国后,他们两人常常由于博士的探险远行而分别。不过,每次博士回到英国后,如果老朋友不能前来,博士一定会去迪克家住上几个星期。

苏格兰人往往会谈论一些往事,而弗格森则常常畅想未来。一个回顾,一个前瞻,因此弗格森的精神中充满了躁动不安,而肯尼迪则代表了冷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从西藏旅行回国后,博士将近有两年时间没有再谈起新的探险计划。迪克猜想他朋友的旅行天性和冒险热情正在渐渐消退,并为此感到欣慰。在他看来,探险总有一天会以悲剧告终,因为一个人不论经验多么丰富,也不可能总是毫无伤亡地出入于食人族和野兽之间,因此迪克竭力劝阻弗格森不要再去拿生命冒险,他为科学做出的贡献已经够多了,人们对他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已经够多了。

迪克·肯尼迪

对于好友的劝告,博士没有任何回答。他全心全意地思考着自己的愿望,静静地计算着自己的秘密。他整夜计算着那些数据,用一些看起来非常古怪的机器进行着实验。除了他自己,没有人明白他到底在做些什么,但是很容易看出,他的脑子里正酝酿着一项伟大的计划。

“他到底在计划什么呢?”这年一月,当弗格森离开老朋友返回伦敦的时候,迪克禁不住好奇地想到。

一天早上,肯尼迪看完《每日电讯》的报道,终于找出了答案。

“仁慈的上帝!”他惊叫道,“这简直是发疯!他这个疯子!乘气球穿越非洲!只有他才会这样异想天开!过去这两年他竟然一直在计划着这件事!”

现在,如果大家把这些惊叹号换成有力的拳头,狠狠地砸在桌子上,你可能会对诚实的迪克此刻的心情有所理解。

当他的老管家婆埃尔斯佩斯想安慰他,说那些事情都是胡说八道的时候——

“完全不是,”他立刻说道,“难道我会不了解我的朋友吗?这不正像是他才能想出来的主意?在空中旅行!好了,现在,他竟然要和鹰一争高下了,下一步他还会干什么!不!我向你保证,他不能这么干!我会找到阻止他的办法的!如果他们任凭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他过些日子会跑到月亮上去!”

肯尼迪气急败坏,当天晚上就乘上了火车,第二天一早便赶到了伦敦。

下车四十五分钟后,一辆出租马车将他送到了博士位于梭罗广场希腊大街的住所门前。他毫不犹豫地迈上台阶,在门上重重地敲了五下,通报了他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