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既有设施的使用状况(第4/19页)

人类在上个世纪萌发的进军太阳系的梦想几乎还未实现。宇宙开发的进程如此之慢,理由有二。

一是,太烧钱。阿波罗计划,项目总共花费近十兆日元。即便到了二〇〇〇年左右,把物资运到轨道,每吨还要花费四亿日元至十亿日元不等。发射的成功率也不高,几乎无人能实现计划阶段百分之九十九的安全系数。实际发射时,失败率往往达到好几个百分点,安全性完全比不上号称全毁事故率只有百万分之一的商业航空飞机。为了提高安全防护,各国耗费了大量人力。新开发的技术和材料也被首先用于安全防护,降低成本变成次要考虑的事情。结果,到了二〇二五年,往地面上空三百千米的轨道发送物资,每吨费用还是超过了三亿日元。

另外,还有一个更为深刻和根本的问题堵住了通往宇宙的道路,那就是缺少目标。

人类为什么要飞向宇宙呢?在阿波罗计划那会儿,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战胜敌人。当时肯尼迪率领的美利坚合众国和赫鲁晓夫掌权的苏维埃联邦陷入冷战,火箭的开发成为最紧要的任务。谁能率先研发出这种技术,就能直接往对方国家发动核弹攻击。洲际弹道导弹问世之后,演变成为弘扬国威的手段。两国争相发射火箭,几个月时间就可能交替领先。一番激烈的军备竞赛后,美国率先将人类送出地球,宣告在这场对决中赢得胜利。

自那之后,大家的动机依旧差不多。

天空实验室计划、礼炮计划、航天飞机计划、暴风雪计划、自由号空间站计划、和平号空间站计划,无一不是蔑视强大敌国并炫耀本国武力的产物。随着冷战的结束,这种攀比告一段落。欧洲、日本、印度、中国等势力追赶上来纷纷发射火箭,宣扬国威的动机销声匿迹。

但,此时大家已经丧失了前往月球的热情。

二〇〇〇年前后,苏联解体后,美国力量大大增强,全世界都遭受着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无秩序的浪潮冲击。所有事情都和费用、利益挂钩的社会风潮席卷全球,宇宙开发也未能幸免。无人反省宇宙开发的目的本应是追求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大家都只顾着发射卫星赚钱。互联网通信卫星、汽车导航用的GPS卫星、提供详细地表图的地球观测卫星等纷纷挤上狭窄的轨道。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以学术为目的的卫星正被一点一点削减预算。载人宇宙飞船的发射计划甚至一度被认为是在浪费钱。另外,由于俄罗斯无法顺应资本主义而自身陷入混乱,导致象征东西合作的ISS国际空间站建造过程进展缓慢,还被揶揄连基本概念都没搞清楚,最终在二〇〇八年,老化的航天飞机和联盟号人员轮替出现问题,长达半年处于休眠模式,不得不摘下“长期载人”的招牌。

很明显,问题出在目标的缺失。人类不出宇宙照样可以活得很好——这个事实极大地阻碍了宇宙开发的进程。如果把投资在宇宙开发上的金钱用于社会福利、教育、和平活动、环境保护运动,地球要多宜居有多宜居——这个明显的事实同时也是宇宙开发反对派极力强调的主张。

但是,宇宙开发推进派也在用事实回击:如果现在居住的地方建设得足够好,不需要转移到其他地方的话,为什么人类会遍布全世界呢?自从两百万年前走出非洲森林以来,人类就一直在移动。阿拉伯人乘坐三角帆船绕过非洲大陆,横渡印度洋·蒙古人称霸欧亚大陆;欧洲人扬帆七大洋;日本人尝试移居亚洲各国等等。这些人明明有自己的国家,但,人就是这样,一直想探索外面的世界。

不过,这个主张有一个非常大的漏洞。没错,想去的人都去了,这也激励着更多想去的人去。可是,如果试图让不想去的人出一份力,那么这个主张就不够充分了。

由于各自主张不同,围绕着该不该去宇宙的讨论始终陷在毫无意义的相互对骂中。时间被无端浪费了,人类也一直停留在地球上。

一部分头脑聪明、思维客观的人意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等深思熟虑做出决断之后再行动。打个比方,单纯的讨论就像是连船都没有的人想去隔壁岛屿。水往低处流,只要有船,想走的人自然会走。如果航行花钱,那就造一艘能盈利的船。只要船足够多,那么非营利性质的航海便指日可待。

换句话说,现阶段只要把人送去太空后能赚钱就可以了。

其实,很久以前,就有人把这种想法付诸实践。二〇〇一年,俄罗斯宇宙厅成功斥资两千万美金将企业家送到了ISS。但这不是最早的计划,也不是最大的。在此之前,日本电视局曾将记者送到和平号空间站。美国的一家饮料公司也曾将免费乘坐宇宙飞船作为促销活动的奖品。美国、欧洲、日本等各国还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方案,让游客乘坐观光太空飞船游览低高度的宇宙空间,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不切实际的方案非常多,但也有部分方案实现的希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