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沉没的国度 7(第3/15页)

“那横条纹,到底是怎么回事?”真下副教授嘀咕道,“究竟为什么?能量在地下二百公里的地方,就那么早地向日本海一侧移动?”

“不知道到底为什么。”中田摇了摇头说,“在地下深层发生的事,弄不明白。不过,好像是电脑从监视器传来的数据里,发现了我们不知道的模式,制作出了合理的模型。”

真下副教授焦躁地说:“可是,为什么在地下会积存那么多的能量呢?从理论上看,这是不可能的,它已经超越了地壳可以承受的限度。”

“开始了……”气象厅的人用冷峻的口吻说,“日本列岛……裂开了……”

耀眼的红色光线,从位于日本列岛中央部位的富山湾的东边一带,突然蹿向了南方和北方。与此同时,日本列岛的许多地方出现无数细细的红线,列岛的整个形状都歪斜扭曲了。变化并没有就此停止,屏幕上太平洋一侧的光点群在以波动的形式向东边扩散的同时,其下方也不断下沉。穿过下方的斑纹活动越发激烈,日本海一侧的粉红色光点群越变越大,并开始像生物一样摆动起来。

通过蓝色光条而显示出来的日本列岛,东边一半向东,西边一半向南,它们慢慢地一点点地脱离主体并开始微微倾斜。

秒针的嘀嗒声和类似咳嗽的快门轻轻的声音持续着。大屏幕里,蓝色日本列岛微微倾斜着身体,喘息着不断滑过大屏幕而往下沉去,不一会儿就停住不动了。

日本海一侧的粉红色光和太平洋的绿色光都已经变弱,曾经密密麻麻地排列着的红色光点的数量也大大地减少。所剩的光点由红色变为橙色和黄色,光也渐渐变得微弱,缓缓地在那里忽明忽暗。

“时间怎么样?”

“从再启动到现在一共六十二秒……”有人接话说道,“换算为天数的话,是三十二天多。”

“如此大的变动,就发生在一个月之间……”真下副教授的声音中饱含着叹息。

幸长问道:“列岛部分的移动距离是多少?”

“水平移动最大为三十五公里,垂直移动为负二公里。东部日本对着海平面,沿着俯角大约为十三度的面,向东东南移动。西部日本沿着俯角六度的面向南偏移,九州则整体性地按逆时针方向转动,南部却朝东滑移。”

“垂直移动二公里……”来自地理院的男子自言自语道,“那么,高山部分应该可以保留下来……”

“就算保留下来,你觉得还能居住人吗?”中田说,“肯定会山岳崩塌,火山大喷发的。而且,这一切并不是最终结果,下沉还将会持续……”

“没错 。”气象厅的人看着录像上的数字说,“在地壳大变化结束后,下沉和水平移动仍会按一天几厘米的速度持续。”

真下副教授指着大屏幕里的图像,提高嗓门说:“不过,这个模型是否真的准确呢?照我看,有点难以置信。从太平洋沿岸向日本海沿岸,穿过日本地下的能量移动究竟是什么?我不认为,通过了地下好几百公里坚硬的岩石区域后,如此大规模的能量移动,还能那么快。况且……我前面也陈述过几次同样的意见,超过地壳的弹性限度而积存那样大量的能量,其可能性也不大……”

“等等……”中田说,“客观地说,模型本身也许不够完善。地面一百公里以下的事,详尽的情况谁都弄不明白……不过,那样的能量移动,并不是不可能的。你知道隧道效应吗?”

真下副教授有些激动地说:“中田君,我承认你很有天分,可是,这么想当然地把各种模型照搬到这里来,恐怕也不太合适!

隧道效应,不就是原子核的模型吗?能把素粒子级的共鸣吸收模式,用到如此宏观的地壳现象上吗?”

中田用手扶着大屏幕的平台,摇了摇头说:“等一下,我也没说要生搬硬套这个模式。不过,我要说的是,在岩石区域,这种高密度固体上的能量移动,不应该仅仅考虑它是热传导和弹性振动。即便是高密度固体,也有可能出现类似隧道效应那样有意思的模型。”

“什么样的模型?”

“固体液体二相在临界状态时,发生的能量移动。”

“你是说冰吗?”

中田说:“是冰河。据说在冰河的巨大板块内部,到处都会产生接近零度的水孔。由于压力的一点点偏差,板块里就会形成由固相转化为液相的管状部分,水便通过这个管状水孔而流动。当然,因为水中含有冰块酱,经过这样小小的状态变化后,它们马上就会回到冰的状态而堵住管状水孔。尽管如此,实际上在冰河板块里,似乎产生了相当长的管状水孔,并存在较快速度的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