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森林中的歼灭战(第5/5页)

在劝德军士兵投降的同时,苏军政治部也不忘了对本方的战斗欲望进行鼓舞。“现在的局势很明显,德军主力部队已经被消灭,现在仅剩下几股残余势力仍在四处逃窜,他们希望能逃回柏林,但这是不可能的,他们无法越过我们的防线。”正像苏军政治部所讲的,大部分的德军确实没有通过苏军建立的坚固防线,有3万人死在这里,最后被埋葬在哈尔伯公墓。

苏军地勤人员正在为佩-2轻型轰炸机加挂航空炸弹

现如今,偶尔还能在这片树林里发现当年留下的士兵尸体。1999年的时候,德国人还在高速公路旁的一个墓穴里发现了第9集团军的武器和一些变成骷髅的尸体。苏军也有2万多名士兵在此阵亡,他们被埋葬在巴鲁特—措森公路旁边的一座公墓里。真正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这场战斗中,竟然有2.5万名德军士兵和平民,经过殊死的抗争,越过了苏军的三道防线,在贝利茨附近与温克的第12集团军会师。这些人在大喜大悲之中经历了战争中的最后几天。

目前来看,德军最大的难题是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已经与巴塞将军失去了所有联系,而哈尔伯附近的大战还在继续。不甘失败的德军指挥部又派出1架“白鹳”式轻型飞机,试图与巴塞的部队进行联系。可是他们非常失望,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已经不是一支完整的部队了,因为第9集团军现在已经遭到了孤立。

由于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进攻在即,因此曼陀菲尔将军的第3装甲集团军将马上面临灭顶之灾。海因里希向德国陆军元帅凯特尔和克莱勃斯将军隐瞒了一个事实,他私自允许曼陀菲尔的部队向西撤退到梅克伦堡,当然这也直接违抗了希特勒的命令。

正在装弹的“喀秋莎”火箭炮,其得名于苏联歌曲《喀秋莎》。“喀秋莎”火箭炮刚出厂时保密等级很高,炮兵也不知道这是何种武器。由于其炮架上有“共产国际”一词的开头字母“K”,炮兵就将其称为“喀秋莎”。

与此同时,由于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大踏步进攻,海因里希的部下放弃了哈斯莱本的指挥所。这次撤退中,在离希姆莱把守的霍恩吕兴不远的地方,海因里希遇到了希特勒青年团员组成的人民冲锋队步兵营。可以看出这些孩子不超过15岁,武器和背包将他们压得摇摇晃晃。海因里希的一位参谋官说道:“让这些孩子去战场真的是一种罪恶!”然而这样的抱怨丝毫起不到作用。

海因里希让曼陀菲尔撤退,他的上司很快就会知道他的这个决定。4月29日,陆军元帅凯特尔给海因里希打了电话,愤怒地责骂他:“不但违抗军令,而且太软弱,这完全是叛国的行为。”海因里希立即被解职,上级命令曼陀菲尔接替海因里希的岗位,但是曼陀菲尔果断拒绝了。

约德尔过了很久才给海因里希打了电话。当然,他一样非常冷漠,并同样谴责海因里希的软弱,指挥军队毫无章法,让德军失去了应有的战斗力,并告知海因里希立刻回德国最高统帅部述职。当海因里希准备回德国的时候,他的副官们劝他不要回去,因为此行必将十分危险,或许会被处死或者像隆美尔那样“被自杀”。海因里希听从了他们的意见,有意拖延了回去的时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他终于保全了性命。

柏林街头的“德军战俘”,这些孩子隶属于德军人民冲锋队的二类营——希特勒青年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