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1922—1933:魏玛德国与苏联的十年合作(第2/4页)

其实,魏玛德国和苏联的合作、尤其是军事方面的合作,早在签订《拉巴洛条约》之前就开始了。原来,根据《凡尔赛条约》,魏玛共和国军队被限制在10万人以内,而且不得拥有作战飞机、坦克、潜水艇、重炮、化学武器、反坦克武器以及防空武器。为保证条约得到有效履行,国际联盟专门派出检查团检查德国有关工厂和相关设施。《凡尔赛和约》还取缔了德军总参谋部,作为应对之策,魏玛德国改在国防部内设立一个“Truppenamt”(也许可仿照清朝的称呼译为“军机处”),实际上起总参谋部的作用,由1926年晋升大将、后来被誉为“国防军之父”的汉斯·冯·塞克特(Hans von Seeckt,1866—1936)领导(职务名称是“Chef der Heeresleitung”)。魏玛共和国政局不稳定,政府更迭频繁,14年时间里先后组成过21届政府,国防部长是文官而且频频换人,这就使塞克特成为军队实际上的最高负责人。此外,1919—1928年国防部长经常由与塞克特关系良好的奥托·盖斯勒(Otto Karl Geßler,1875—1955)担任。这些都有利于塞克特把德国国防军建成一支不受政局影响、非政治化的职业军队,有人甚至说把它建成了“国中之国”。

塞克特出生在一个普鲁士军人世家,18岁入伍,1897年(31岁)进入德军总参谋部工作。早在1919年10月他就派一个朋友用“Enver Pasha”假名秘密前往莫斯科,与那时苏俄军事负责人托洛茨基接触。他这样做,除认为德、苏两国有对付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共同需要外,还因为他对一战后在英、法扶持下复国并且不肯放弃“大国梦”的波兰第二共和国颇为警觉,把苏俄看成对付它的主要盟友。为了处理苏俄事务,1921年初塞克特专门设立了一个“R特别组”(Sondergruppe R,很容易看出“R”指的就是俄罗斯),由库尔特·冯·施莱歇尔负责,主要人员有尤金·奧特(Eugen Ott,1889—1977)、费多尔·冯·博克和库尔特·哈默斯泰因-埃却德(Kurt Gebhard Adolf Philipp Freiherr von Hammerstein-Equord,1878—1943)。军事方面的谈判由国防部和苏联秘密进行,一段时间内甚至瞒着外交部。

“R特别组”的几个人都不寻常。施莱歇尔后来当过国防部副部长、部长,还是魏玛共和国最后一届政府的总理兼国防部长。希特勒上台以后,在1934年6月30日那个解决“冲锋队”问题的“长刀之夜”和妻子一起在家中被枪杀,指控他是为法国工作的卖国贼。

奧特1934年被派往东京担任驻日大使馆武官,后来升任大使,“二战”著名“红色间谍”佐尔格的大部分情报便是从他那里得到的。奥特对佐尔格极其信任,几乎所有最高机密都让他接触到。为什么这样做,恐怕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1941年10月佐尔格间谍身份暴露,被捕并被处死,奧特的大使职务也被撤掉。他从东京转到北平,“二战”结束以后才回到德国,晚年生活平静,1977年以88岁高龄辞世。

冯·博克出生普鲁士军人世家,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普鲁士高级军官,父亲在普法战争期间是一名师长,塞当战役立功受奖。母亲兼有普鲁士和俄罗斯贵族血统。博克法语说得很流利,英语、俄语也相当好,还对数学和历史很有研究,如果在中国当称“儒将”。他是个典型的职业军人,从不卷入政治,但在军事问题上直言不讳。希特勒曾经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人,只有博克,能教会士兵怎么去死。”博克自己则这样教育部下:

理想的士兵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完成任务,不加思考地服从命令,只思考怎么去完成任务,唯一的愿望就是在行动中像一名战士那样光荣战死。

1942年初莫斯科战役失利后博克辞职,7月退出现役。1945年5月4日他所乘汽车在公路上遭英国皇家空军空袭,妻子和他们唯一的女儿当场毙命,他自己也受了重伤,当晚在医院不治身亡,成为“二战”中唯一直接死于对手袭击的德国元帅。

哈默斯泰因-埃却德在施莱歇尔担任国防部长期间被任命为德国陆军总司令,1934年晋升大将,是纳粹1933年执政以后第一个晋升大将的人。但他却以坚决反对纳粹著称,曾经提醒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是很危险的,老元帅答复说他甚至不会考虑让那个“奥地利下士”担任国防部长,但仅仅过了几天就自食其言。哈默斯泰因-埃却德始终称纳粹为“匪帮和恶人”,他的两个女儿都是德国共产党党员,从20年代后期起即为苏联提供情报,还曾在他的支持下救助犹太人。后来人们知道,哈默斯泰因-埃却德本人和他的两个儿子都参与了推翻希特勒的密谋行动。1943年4月25日他在柏林因癌症去世,家人拒绝了官方为他举行正式葬礼、安葬在柏林荣军公墓的安排,因为那样做就要在遗体上覆盖纳粹党旗。于是遗体被运回故乡,安葬在家族墓地。考虑到他在军队中的影响,希特勒令人送了花圈,但那个花圈竟没有出现在葬礼上,家人解释说是在运送途中丢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