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1936—1938年“大清洗”(第3/5页)

其实,拉狄克的说法与斯大林自己发表在1918年11月10日《真理报》上的文章所说的完全一致,但后来(1934年)出版的斯大林著作《十月革命》该文有关段落被删除了。在那篇文章里斯大林指出,组织起义的实际工作都是在彼得堡苏维埃主席托洛茨基同志直接指导下进行的。起义成功后他又领导击退了彼得·克拉斯诺夫将军(1869—1947)指挥的哥萨克及其他仍然忠于临时政府的部队的反扑,还和列宁一起,挫败了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李可夫等人让其他政党与布尔什维克分享权力的企图。

16人均被判处死刑,并且在审判结束的第二天即执行。实际上第一次审判的受害者不是16人而是17人,因为1922年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长期担任苏联工会领导人的米哈伊尔·托姆斯基(1880—1936)得知自己受到牵连以后,为了不被逮捕和审判,8月22日自杀身亡。

第二次审判(1937年1月)也称“17人审判”,因为受审的是拉狄克、格奥尔基·皮达可夫(1890—1937)、格里戈里·索科尔尼可夫(1888—1939)等17人。其中13人被判处死刑并且在1月30日执行,4人、包括拉狄克和索科尔尼可夫被判劳役,但不久这两人都死在劳改营里。后来的调査表明,他们也是按照内务部命令被杀害的。

拉狄克出生在乌克兰利沃夫(当时属于波兰)一个犹太人家庭,原名卡罗尔·索贝尔松(Karol Sobelsohn),早年在波兰、德国从事革命活动,十月革命后回到俄罗斯,任副外交人民委员,后来在共产国际负责德国事务。1925年任专门为中国人举办的中山大学的教务长,因为反对斯大林“社会主义在一国胜利”的理论并且参加一系列反对斯大林的活动,1927年5月被解除职务。除与托洛茨基有关外,他还和季诺维也夫有牵连,所以先是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托波尔斯克,后被判刑,1939年死在劳改营中。当时宣布他是因为与其他劳改犯斗殴致死,但后来的调査证明实际上是被贝利亚秘密处死的。在中山大学期间他的副手是中国人比较熟悉的巴威尔·米夫(1901—1939),也是犹太人,1937年12月11日被捕,1938年11月10日被处死。

第三次审判(1938年3月)也称“21人审判”,是最有名的一次。涉及的重要人物最多:

尼古拉·布哈林(1888—1938),联共(布)著名思想家、理论家、经济学家,1919年3月当选中央政治局没有选举权的委员,1924年6月起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由于在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诸多问题上与斯大林有严重分歧,1928年受到批判,第二年被解除中央政治局委员和《真理报》主编职务,1937年被开除出党。

阿列克谢·李可夫(1881—1938),1922年4月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十月革命后成立“人民委员会”,列宁任主席,李可夫任内务人民委员(即内务部长)。1923年3月列宁病重,他和加米涅夫被选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列宁逝世后,他同时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和俄罗斯加盟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1930年12月19日被莫洛托夫取代,两天后被开除出中央政治局,1931至1937年任交通人民委员,1937年2月17日被捕,1938年3月和布哈林等人一起被处死。

尼古拉·克列斯廷斯基(1883—1938),从1919年3月起就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十月革命后任驻德大使。

克里斯汀·拉科夫斯基(1873—1941),保加利亚人,曾在多个国家从事革命活动,苏联与英、法建交后,先后担任驻两国大使。

阿尔卡第·罗森戈尔茨(1889—1938),曾任苏联外贸人民委员。

弗拉基米尔·伊凡诺夫(1893—1938),曾任联共(布)乌兹别克中央第一书记、苏联森林工业人民委员。

米哈伊尔·切尔诺夫(1891—1938),曾任苏联农业人民委员。

格里戈里·格里尼科(1890—1938),1930—1937年任苏联财政人民委员。他的前任尼古拉·布吕哈诺夫(1878—1938),也于1938年2月3日被捕并被判处死刑,9月1日执行。

瓦西里·萨兰戈维奇(1897—1938),曾任联共(布)白俄罗斯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21人里有一个人最特别,那就是此前一直掌管“大清洗”的内务人民委员根里赫·雅戈达。他是一个犹太人,其貌不扬,十月革命后加入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1923年9月成为捷尔任斯基的第二助手。第一助手明仁斯基和捷尔任斯基一样是波兰裔犹太人(波兰语名字Wiaczesław Mężyński),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法律系(1898年),能流利地说10种以上语言,包括亚洲的汉语、朝鲜语、土耳其语和波斯语。如果不是“革命”,他很可能成为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1934年5月10日明仁斯基去世,两个月后(7月10日)雅戈达被任命为苏联内务人民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