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马其诺防线:愚蠢的杰作造就希特勒声望(第2/3页)

希特勒在巴黎北郊贡比涅森林那节“一战”结束德军签署投降协定的火车车厢前。左起:里宾特洛甫、布劳希奇、戈林、赫斯和希特勒。注意,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身着没有肩章的军装。

鉴于长期以来德国一直是法国最危险的敌人,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登战役(Battle of Verdun)结束不久,时任法国国防部长的安德烈·马其诺(André Maginot,1877—1932)便提出修筑这条防线的建议。其实更早时已经由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军总司令约瑟夫·霞飞元帅(Joseph Jacques Césaire Joffre,1852—1931)提出过,并且得到贝当元帅等法军高级将领的支持。虽然夏尔·戴高乐(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1890—1970)反对这种做法,认为应该着重发展装甲部队和空军,然而当时他还只是一名校官,人微言轻。尽管得到雷诺的支持,但那时雷诺也还没有在政府任职。就这样,法国把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投入这条防线的建设上。附带说说,和丘吉尔类似,雷诺在政治上也属右翼,也反共,但他认识到对于欧洲而言纳粹是一个更大的危险,主张和苏联合作。1940年3月他担任总理以后即把戴高乐提升为准将并任命他为国防部副部长。遗憾的是在当时的法军最高层里少了抵抗将军,多了投降元帅,否则雷诺也许会成为“法国的丘吉尔”。

马其诺防线可不是一条简单的“线”,而是一条纵深20~25公里的防御带,从外到内,依次由多个部分组成:

(1)通常伪装成农舍、民宅的边防哨所,主要担负警戒任务。

(2)支援哨,位于边界内5公里处,任务是阻滞敌方进攻,为主防线赢得准备时间。

(3)反坦克钢桩带,边界内约10公里处,设置6排高低错落、阻滞坦克进攻的钢桩(高0.70至1.40米,埋深2米)。

马其诺防线平面示意图

马其诺防线反坦克钢桩带

(4)步兵地堡,钢筋水泥筑成,厚度3.5米以上。配备“双联机关枪”(英语twin machine-guns,法语简称JM)、37或47毫米反坦克炮。通常有两层,上层用于作战,顶部设置一或两个射击用装甲塔堡(armoured cloches,cloches,法语“钟”,塔堡形态像教堂所用之钟),装甲厚300毫米。下层供士兵休息,储存食物、水、燃料等物资。每一地堡驻守官兵20~30人。地堡和防线的其他设施以地道相连。为了对付可能突入的敌方步兵,地道都设计成迷宫(labyrinth)形式,敌人即使进入地道,要想找到堡垒或者地堡也绝非易事。

(5)小堡垒,步兵掩体,由地下通道连接各种地下设施:营房、发电站、通风系统、餐厅、医务室、储物室等。

带射击用装甲塔堡的步兵地堡

(6)堡垒,马其诺防线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造得最坚固,火力配备也最强。每一个堡垒至少由6个作战单元和两个入口构成,以铺设有窄轨铁路的隧道相连,可以快速运送人员和物资。鉴于“一战”期间交战双方都使用过毒气,堡垒和隧道入口处都用专门设计的气闸保护,通风系统可以保证内部气压略高于正常大气压,以阻止毒气进入。每个作战单元都有独立的发电设备、通风系统、弹药库以及宿营处、餐厅、食物储存仓库、储水装置等后勤保障设施。人员从500到1,000人或更多。

完全隐伏地下,使用潜望镜的观察站。观察时打开顶盖,升起潜望镜(法语称“VP cloche”)。

(7)观察站,通常位于山坡上,在可旋转装甲塔堡内配备高精度望远镜,通过电话和无线电通信设备与指挥所及防线其他单元联系。它又分两种,一种使用全景潜望镜,整个观察站完全隐伏地下,观察时才打开顶盖,升起潜望镜;另一种直接使用望远镜观察,装甲塔堡位于地面之上。

(8)电话线网,防线各部分都以电话线相连,为保证通信畅通使用双线,一条损坏另一条仍可正常使用。

(9)步兵预备队掩蔽部,位于主防线后方500~1,000米处,完全建在地下,可容200~250人,带有所需要的全部后勤保障设施。也可用作临时指挥所。

(10)“水淹带”(flood zones),洼地或沟谷,必要时可放水淹没以阻滞敌人进攻。

(11)安全区,为后续部队迅速进入阵地修建的掩体。

(12)补给仓库。

(13)弹药储存所。

马其诺防线连接各堡垒(ouvrages铺设有窄轨铁路的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