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第4/6页)

到达斯巴达的两位波斯总督的使者实际上是竞争对手,他们都努力说服斯巴达支持自己势力范围内的城邦叛乱,并借此赢得促使斯巴达人与波斯国王结盟的功劳。斯巴达人在外交事务上更是存在严重分歧。最明显的是,斯巴达城的人士与狄凯里亚的阿基斯二世持不同意见。尽管阿基斯二世已经决定支持莱斯博斯人,但斯巴达城内“意见不一,有的人努力说服公民大会首先向伊奥尼亚和希俄斯岛派遣陆海军,而有的人则主张出兵到赫勒斯滂海峡”(8.6.2)。实际上,上述四种建议(分别是出兵到优卑亚岛、莱斯博斯岛、伊奥尼亚和希俄斯岛、赫勒斯滂海峡)都有不错的理由。雅典人的牲畜都养在优卑亚岛上,他们的补给物资依赖优卑亚岛。在优卑亚岛于前411年反叛时,雅典人甚至比经历西西里岛灾难之后更加恐惧,因为“雅典人从优卑亚岛比从阿提卡获得更多收益”(8.96.2)。莱斯博斯岛是一个面积较大、富饶且人口众多的岛屿,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可以用作行动基地,切断雅典与黑海之间的生命线。法那巴佐斯的建议也很有吸引力,其不仅可以让斯巴达人去往赫勒斯滂海峡,还可以得到波斯的财政支持,这是额外的诱惑。

斯巴达人选择希俄斯岛

但最后,斯巴达人选择答应希俄斯人和提萨弗涅斯的请求,因为优卑亚岛和莱斯博斯岛不能为斯巴达提供一支希腊舰队,也不能得到波斯人提供支援的承诺。法那巴佐斯的建议在表面上似乎是最有吸引力的,因为若能在赫勒斯滂海峡取胜,就一定能迅速打败雅典,而且法那巴佐斯的使者随身带来了25塔兰同现金。但提萨弗涅斯在波斯帝国西部与雅典的战争中的地位似乎更高,而且希俄斯人自己拥有一支相当强大的舰队。斯巴达人的决定还得到了亚西比德的赞同,他需要向对他抱有猜忌的东道主(这种猜忌有充分理由)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希俄斯岛叛乱引发的伊奥尼亚战役对他来讲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他在伊奥尼亚地区有一些位高权重的朋友,他或许能让斯巴达人觉得,他在伊奥尼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斯巴达人小心地检查,看希俄斯海军是否真的像希俄斯人宣称的那样强大,希俄斯城的实力是否真的像他们自夸的那样雄厚。在得到满意的结果后,斯巴达人便投票决定让希俄斯人和爱利特莱人(他们居住在与希俄斯岛隔海相望的地方)加入自己的联盟。他们决定派遣40艘三列桨座战船(其中10艘在海军将领麦兰克利达斯的指挥下立刻出发了)去与希俄斯岛的60艘战船会合。但在他们起航之前,发生了地震。恐惧之下,他们将第一批远征军缩减到了5艘战船,由卡尔基丢斯指挥。即便如此,他们的动作依旧非常缓慢,直到前412年春季仍然没有出征。

斯巴达人的确非常重视地震和征兆,但他们如此耽搁也有战略和政治上的因素。阿基斯二世看到自己的计划被推翻,斯巴达人选择了别的计划,一定不会开心。斯巴达人在发动任何海军行动之前必须征询伯罗奔尼撒联盟的意见,因为大多数船只属于盟邦,而且出于安全考虑,都停泊在科林斯湾。伯罗奔尼撒联盟终于在科林斯开会的时候,决定派遣卡尔基丢斯去希俄斯岛,但派遣另一支舰队去莱斯博斯岛(这满足了阿基斯二世的意愿),由阿尔卡美涅斯指挥,“阿基斯二世看中的也是他”(8.8.2)。第三场行动是在莱斯博斯岛战役开始之后,克里阿库斯将率军攻入赫勒斯滂海峡。这个过于复杂的兵分三路战略很可能也反映了斯巴达政治形势的复杂。

伯罗奔尼撒联盟投票决定,让各部队立即出发,不必遮掩行踪,“因为他们鄙视雅典人的无能,而且海上还没有出现规模较大的雅典舰队”(8.8.4)。但他们仍然非常谨慎,因为他们对过去被雅典海军打得屁滚尿流的屈辱经历还记忆犹新。随后,科林斯人又坚持要求等地峡运动会开完之后再出动。尽管阿基斯二世建议由他亲自指挥去往希俄斯岛的远征军,好让科林斯人待在家里开完运动会,但科林斯人拒绝了他的建议,并得到了很多盟国的支持,于是称心遂愿。

无疑,伯罗奔尼撒人的耽搁给了雅典人足够时间去发现对方的阴谋。雅典人指控希俄斯人(雅典同盟中最后一个拥有自己舰队的盟邦)犯上作乱,并要求他们将部分船只交给雅典帝国舰队,作为守信的保证。希俄斯岛的寡头派害怕反叛计划遭到希俄斯岛普通民众和亲雅典的民主派人士的反对,而且伯罗奔尼撒人的踌躇不决也让他们开始怀疑伯罗奔尼撒人的援助能否真正落实,于是他们服从了雅典人的命令,将7艘战船交给了雅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