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4/6页)

伊奥尼亚人希望借助斯巴达的力量来支持自己的反叛,他们的建议非常好。修昔底德告诉我们,小亚细亚大陆上的伊奥尼亚人看到船只时,“没有逃跑,而以为那是雅典人。因为他们绝对想不到,在雅典统治大海的时候,伯罗奔尼撒战船竟然能接近伊奥尼亚”(3.32.2)。有了这样一支舰队的支持,肯定至少有一座城邦会反叛雅典。这样的行动在打破雅典在海上不可战胜的神话之后,更多的城邦会加入叛乱,波斯总督也许会抓住机会,将雅典人逐出亚洲。

但是,阿尔基达斯不愿意听取这样的建议。“之前他到得太晚,没来得及挽救米蒂利尼,因此现在他脑子里的头等大事是尽快返回伯罗奔尼撒半岛。”(3.31.2)他害怕被雅典舰队拦截,于是火速返航。他担心在小亚细亚抓的俘虏会拖累自己,于是将大部分俘虏处决了。在以弗所,亲斯巴达的萨摩斯人警告他,屠杀战俘的行为与斯巴达解放希腊人的宣传相悖,会让那些原本对斯巴达有好感的希腊人疏远斯巴达。阿尔基达斯做了让步,释放了还活着的俘虏,但此事已经严重损害了斯巴达的声誉。帕基斯得知斯巴达舰队的位置后,一直追踪到帕特摩斯岛,然后才放弃追击。阿尔基达斯安全返回了伯罗奔尼撒半岛。正如修昔底德后来所说的:“对雅典人来说,斯巴达人是最容易对付的民族。”(8.96.5)

米蒂利尼的命运

伯罗奔尼撒舰队未能及时赶到,于是米蒂利尼的叛军注定要灭亡了。围困使城内存粮迅速耗尽,被派到当地鼓舞叛军士气的斯巴达人萨莱苏斯筹划发动一次铤而走险的袭击,以突破雅典军队的包围圈。要想取得成功,他就需要更多的重步兵,而米蒂利尼人拿不出这么多重步兵来,于是萨莱苏斯采取了非同寻常的措施:向下层阶级的人提供重步兵装备。米蒂利尼的寡头政府同意了这个计划,这说明他们相信平民百姓是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但新兵得到武器之后,就要求将存粮也分发给全体公民;他们威胁说,如果寡头政府不同意,他们就会把城市交给雅典,并与雅典单独媾和,不管上层阶级的死活。

我们现有的证据不足以表明,米蒂利尼政府能否满足这个要求,以及满足了这个要求之后平民是否就会保持忠诚。说不定粮食已经所剩无几,不可能分发给全体公民。不管怎样,米蒂利尼的寡头政府向帕基斯投降了,并且相当于无条件投降:雅典人可以“自行决定如何处置米蒂利尼人”(3.28.1)。帕基斯承诺,允许米蒂利尼人派遣使者去雅典,协商出一个永久性的解决方案,在此之前不会监禁、奴役或杀害任何米蒂利尼人。

雅典军队进城后,与斯巴达人比较亲近的米蒂利尼寡头派心惊胆战,逃到了神祇祭坛前避难。帕基斯向恳求他饶命的人保证,他不会伤害他们,并将他们送往附近的忒涅多斯岛保护起来。随后,他控制了莱斯博斯岛上其他曾反叛雅典的城市,并捕获了藏匿起来的萨莱苏斯,将他和忒涅多斯岛上亲斯巴达的米蒂利尼人,以及“在他看来对叛乱负有责任的所有人”(3.35.1)押往雅典。

前427年夏季,雅典人召开大会来商讨如何处置米蒂利尼。要理解此时雅典人的情绪,我们必须考虑他们当时的处境。在战争的第四年,他们已经被入侵和瘟疫打击得元气大伤,原先的战略已经破产,现在还没有设计出有希望的替代方案。米蒂利尼的叛乱和斯巴达舰队渗入伊奥尼亚预示着雅典面临的可怕灾难。在普尼克斯山上开会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忧心忡忡,并且对那些威胁他们生存的人十分愤怒。

在这些情绪的推动下,他们很快决定不审判萨莱苏斯,直接将他处死,尽管萨莱苏斯提议由他说服斯巴达人放弃对普拉蒂亚的围攻,以换取他的性命。但如何处置米蒂利尼,却是个争议很大的问题。修昔底德没有记载此次会议的细节,也没有记录会上的演讲,但告诉了我们足够多的信息,所以我们可以还原当时的会议进程。米蒂利尼的使者,既有寡头派也有民主派,可能先发了言。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两派就谁应当为叛乱负责的问题争执不下。寡头派相信雅典人不会消灭全体米蒂利尼人,于是坚持说所有米蒂利尼人都应对叛乱负责;民主派则说责任完全在寡头派身上,是他们强迫普通民众参加叛乱。

克里昂提议处死米蒂利尼所有的成年男子,并将妇女和儿童卖为奴隶,这成了辩论的焦点。他的主要反对者是攸克拉底斯之子狄奥多图斯,如果不是因为此事,我们对这个人简直一无所知。公民大会在这个问题上分裂成了不同派系。以狄奥多图斯为代表的温和派奉行伯里克利的审慎政策,而以克里昂为领导人的派系则更激进。但是,所有雅典人都很愤怒,因为米蒂利尼人享有特权地位,却忘恩负义地犯上作乱;他们的叛乱持续很久,且早有预谋;最重要的是,这次叛乱将一支伯罗奔尼撒舰队带到了伊奥尼亚海岸。在这种气氛下,克里昂的提议得以通过,成为法律。于是,一艘三列桨座战船被派去命令帕基斯立即执行公民大会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