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1916(第5/6页)

在奥匈军队的防线一侧,一切都那么静谧。在防线的北部,指挥第四集团军的约瑟夫·斐迪南大公正和他的老朋友们在斯蒂尔河上泛舟享乐,谈论着“我们牢不可破的阵地”(一些地下掩体甚至安装了玻璃窗)。当布鲁西洛夫命令最北面的那支集团军于6月4日发动持续4小时的炮击时,奥军方面几乎完全惊呆了。天气干燥多风,奥军的阵地已经干透,他们很快崩溃,溃逃扬起的大片尘雾,遮挡住了进攻俄军的视线。奥军当地的预备队也消失了,被切断联系的部队往往都会轻易地弃战而逃。对于那些进行抵抗的坚固据点来说,布鲁西洛夫将军也制定出合理的战术,即完全忽视它们,督促他的士兵尽可能地前进去打乱甚至切断敌军的指挥系统。这天快要结束时,奥军第四集团军也已经接近崩溃,一封发往维也纳的电报说“全军尽殁,皆成俘虏”。在这种情况下,预备队本应到达前线来封锁敌军冲开的缺口。但在这一点上,布鲁西洛夫将军也找到了应对之策,因为他的其他几支集团军也发动了进攻。而远在南部的罗马尼亚边境地带,奥军还面临着另外一场危机。驻守当地的奥军第七集团军(由可敬的弗朗泽·巴尔丁将军指挥,动用的是匈牙利的部队,其忠诚无可怀疑)发现,他们在普鲁特河两岸的撤退导致了混乱。俄军西南方面军中间的两支集团军,虽没有像其他集团军那样采取突然的、大规模的行动,但也取得了可观的进展。防御者的预备队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先是向第四集团军那里进军,随后上级撤回了这道命令,并要求他们回到原地。所有这一切要么是步行在热气腾腾、灰尘满天的公路上,要么是通过运行十分缓慢的列车完成的。结果,预备队要么是根本就没有投入战斗,要么是只有几支小分队参加了战斗。布鲁西洛夫将军率领俄军沿着防线推进了60英里,抓获了35万名俘虏。几乎不必感到惊讶的是,现在,奥军中的捷克和鲁塞尼亚军人的士气确实出了问题,这需要冷酷的普鲁士军士以其坚定的风格来帮助他们克服这道障碍。德军随后要求将奥匈帝国的军队并入德军,这是奥军能够生存下来的代价。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在不久之后就成了奥军真正的指挥官。军队混编有时会降低战斗水平,也使曾经独自拥有一支军队的奥匈帝国很难退出战争。

但是,不管怎么说,布鲁西洛夫将军还是忘记了他那获胜方案中的最后一个要素——要知道何时止步。整个俄罗斯都因他的胜利而沉醉于狂热之中,协约国中的盟友也都期待着出现良好局面。这样,在炎热的夏季,他的部队被迫向前推进,士兵们都筋疲力尽,还都面临着常见的军需补给问题,尤其是缺水,因为小河都已干涸。与此同时,奥军从意大利战线,德军从东线的北边甚至从受到威胁的西线抽调兵力赶过来,并在靠近科韦利和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的铁道卸载点附近筑造起一条新防线。俄军的骑兵和往常一样,表现得毫无战斗力。为战马提供饲料使得补给问题变得更加糟糕。俄军的进攻效力在减弱,而它的大部分预备队又都布置在德军控制的那部分防线附近。受到布鲁西洛夫将军获胜鼓舞的俄国将军们,于7月初在林木茂密的巴拉诺维奇地区——在1914年,这里曾是俄军最高指挥部所在地——又发起攻击。但这次进攻大体上和过去的其他进攻一样,即在一阵低效但有破坏性的炮击之后,步兵正面猛攻,将军们接着就会理所当然地把这种毫无成效的进攻作为不采取更多行动的借口。

在7月初的攻势之后,俄军的预备队被派往防线的南部来支援布鲁西洛夫将军。这批预备队的主要特点在于它是一支全新的“特殊部队”,大体上由沙皇近卫军的两个步兵军和一骑兵军组成。从旧军队的标准来说,这些新兵们都非常优秀,但他们没有在现代战争中得到过锻炼,所接受的战术也只适合上一代人的战争。他们的指挥官别佐布拉佐夫将军是沙皇的老朋友,年纪很大,与各军的指挥官倒是相配。从7月中旬开始,这支近卫军对科韦利市周围的沼泽地带进行每两周一次的猛攻,期望在这里的进攻能够从侧面切断德军的铁路。参与战斗的德国将军冯·德·马尔维茨指出,这里的战斗结果与西线的情况相似,俄军的尸体已堆积如山。别佐布拉佐夫将军请求休战来清理死尸,但遭到拒绝——成堆的官兵尸体可能是对未来会发起进攻的最大震慑力量。在8月里,俄军的攻势归于沉寂!

不过,俄军确实把罗马尼亚带入了战争。罗马尼亚的领导人清楚塞尔维亚的命运,一直对德奥的干涉提心吊胆。但协约国强力施压,同时把匈牙利的部分领土作为它参战的丰厚回报,并承诺从巴尔干半岛南部——自1915年以来,协约国在萨洛尼卡获得一个军事基地,部分由残余的塞尔维亚军队镇守——发起一次进攻。柏林和维也纳也出现了恐慌——法金汉被解职并被派到新防线指挥第九集团军。但罗马尼亚人几乎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尽管他们的士兵身强体壮,但他们的军官却对战争知之甚少。而且,他们的作风令观察家们惊呼不已(在罗军的前几条命令中竟有一条规定下级军官不许使用眼影膏)。这样,罗军犹犹豫豫、步履迟缓地跨过喀尔巴阡山脉隘口,进入特兰西瓦尼亚地区,随后就引发了军需供给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