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915(第5/8页)

与英军相比,法军在香槟地区发起的攻击更加有效。这是因为在9月25日,法军在火炮方面有着较大优势,而且当时德军的防御非常低效,这种情况成就了法军的一次突破,甚至缴获了200门大炮,这可是巨大的收获。法军预备队还前行打开了一个缺口。但他们不得不再次面对一些问题,德国防卫部队已乘火车赶到,并已勘察了新的防线。接下来的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是:这个纵横交错的战场,早已被大炮击得千疮百孔,弹坑中时不时积满了雨水和死尸。法国军队的生命力正在慢慢衰竭。

哈布斯堡帝国的生命力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尽管不是成百上千的士兵因战斗伤亡而是被俘。当时光迈入1915年,奥军沿着喀尔巴阡山一线驻扎,希望能够守住众多山口,不过,普热梅希尔要塞在撤退中已被放弃,那里有12万人留守,物资只能维持到3月底。如果局势和其他地方一样的话,那么毫无疑问,普热梅希尔就会像列日和其他要塞一样,被重型大炮攻陷,但俄国的围攻部队所拥有的武器少之又少。这样,似乎是命中注定,“桑河[64]上的堡垒竟然守住了”,而奥匈帝国的声誉看来也取决于它——如果它真的被攻陷,奥军的士气也就有可能崩溃,而且,众多潜在的敌人也许会受此鼓舞而介入奥匈帝国的事务。不过,从战略上来说,依赖要塞防御是一个低级错误——敌人因此会熟知你必须采取的行动。当时,俄军就完全清楚奥军会有来自喀尔巴阡山脉的救援性进攻,后来还甚至出现了一支规模不太大的德军南方军团。从1月23日到3月中旬,在高山地带,奥军发起过3次进攻。奥国官方的历史学家们对康拉德的好感有时会造成对真相的隐瞒,但对这几次攻击,他们还是会认为这是“残忍的愚蠢行为”。参与进攻的官兵都被冻死,子弹要么埋进了雪里,要么打在冰面上四处乱跳,而步枪只有在火堆加温后才能发射。在这些战斗中,大约有80万人丧生,其中3/4因患病而死掉,逃兵成了一个严重问题。此外,奥军也担心许多斯拉夫人组成的部队,尤其是鲁塞尼亚人(即奥匈帝国统治下的乌克兰人)或捷克人并不可靠,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布拉格军团甚至因此而被遣散。

德军方面倒是取得了较大成功。在11月,兴登堡已获得了“东线最高指挥官”的头衔(缩写为“Oberost”)。他的部队从开始时的20个师,扩容到40个师,人数增长到两倍。不过在当时,鲁登道夫和法金汉之间发生了争执,法金汉对鲁登道夫深得人心感到愤慨,并认为他的计划野心过大。但是,奥匈帝国面临的危机迫使法金汉派遣4支新组建的集团军前往俄军前线。2月初,这些德军从普鲁士边界对东南方向的俄军发起进攻,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马祖里湖区战役”。在厚厚的雪地里,德军展现出了他们非凡的作战技术,他们击败了一支正在列队准备进攻的俄军。突袭了另一支俄军,造成它的指挥官,一位70岁的老人精神崩溃,逃往科夫诺要塞(他后来被处以15年的劳役)。还有一支俄国集团军被围困在丛林中,虽然战斗的规模小于坦能堡战役。此后,双方的相互攻击又在波兰和东普鲁士边界展开。而所有进攻都表明法金汉是正确的,鲁登道夫的计划确实过于雄心勃勃。要不是俄军惊人的无知和愚蠢,以及不断犯错,德军肯定会付出极高的代价才能获得可能出现的任何进展。无论如何,当时的奥匈帝国需要直接援助。3月22日,普热梅希尔要塞守军投降,这样,得以抽身的俄军被用来进攻喀尔巴阡山脉的各个山口,并直逼匈牙利大平原。甚至在布达佩斯,人们都能感受到恐惧。在4月初的复活节那天,贝基斯德军(即德军第38预备队),在德军最有能力的将军之一格奥尔格·冯·德·马尔维茨的率领下,已经避开了直接危险。但很显然的是,如果不采取实质性行动,事态只会变得更加糟糕。

对德奥来说,还有一个危险在显现出来,即意大利可能参战,每个人都认为这才是致命的危险。奥匈帝国能够三线作战吗?甚至有可能的是,如果罗马尼亚也参战,那奥匈帝国能够四线作战吗?这两个国家都是新兴国家,因为哈布斯堡帝国有着大量的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它们还没有完成统一。意大利人想更上一层楼,他们从亚得里亚海的角度考虑南斯拉夫的土地,他们也在考虑以牺牲土耳其为代价建立一个地中海帝国,同时还想得到5 000万英镑的便宜贷款。与此同时,他们又非常害怕德国。不过,奥匈帝国的危机和英法联军登陆加利波利半岛减轻了这种恐惧。1915年4月26日,意大利与协约国集团签订了一个《伦敦条约》,保证参战。参战决定获得了意大利议会的通过,但并没有得到广泛和热烈的响应。5月23日,意大利驻维也纳大使把宣战书呈交给了奥匈政府。从理论上说,这本来意味着奥匈帝国的终结,但地理条件帮了大忙。两国边界地带群山起伏,只有港口城市的里雅斯特东北部有20英里宽的平地,这个港口是意大利参战要夺取的主要目标。但这个地段属于喀斯特地貌的燧石区,寸草不生,难挖战壕。即便是奥地利人临时拼凑组建起来的部队也能设法阻挡住敌人最初的进攻。对许多斯拉夫人来说,意大利参战非但没有摧毁奥匈帝国,反而给战争提供了一个新的作战地点,捷克军团后来得以重建,正是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曾在意大利战线上表现非常出色。此外,法金汉由于意大利参战而取得了东线战争中的最重大的一次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