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史》的主要内容(第6/7页)

与此同时,叙拉古方面援军又至,准备水陆两线对雅典人发动进攻。形势对雅典人更加不利,他们开始后悔没有及时撤离,尼基阿斯终于不反对转移了。然而,正当雅典军队准备转移的时候,公元前413年8月27日晚发生了月食。尼基阿斯和许多雅典人相信占卜之类的事情,据随军的星象家预言,须等到过了三个九天之后,方可再讨论军队移动之事,所以雅典舰队又停留下来。

最后的决战,双方投入舰船共约200艘,其中雅典有110艘,武装人员不下4万。雅典舰船的船头一向较轻,调动迂回比较灵活,开战时先冲破敌人阵线,然后攻击敌船侧面或船尾,这样往往占有优势。但叙拉古人针对这种情况改装了舰船,把船头斫短,安上坚硬的船喙(“撞角”),用以迎头撞击并凿穿雅典的船头,使雅典人无法抵御。况且,“大港”水面狭窄,雅典人惯用的迂回战术适合开阔的海面,这里却无法施展,所以这一战雅典人损失不小。一向无敌的海上霸主居然被打败,这大大增强了叙拉古人的信心。雅典人的舰队遭到叙拉古人封锁,军粮不足,突围无望。他们海上突围不成,便想往陆上转移,力图保住一些军力,以图再举。赫摩克拉特斯看到当夜无法组织军队作战,便派人向雅典方面假装递送情报,说叙拉古人已占据要道,当夜不能突围,尼基阿斯果然中计。天亮之后,叙拉古人守住要道,派骑兵和轻装兵前来袭扰。雅典军给养缺乏,士气低落,不识路向,四面楚歌,只能任人宰割了。随后,德摩斯提尼及其部下被分割包围,在绝望中率部投降。尼基阿斯率众冲到阿西纳鲁斯(Assinarus)河畔,饥渴难忍的雅典人乱作一团,不顾一切地喝水和渡河逃命,这场战事随即成了对雅典远征军的一场大屠杀,结果除战死者(据说仅溺死在河中的就有1.8万人)外,被俘者共约7000人。远征军主帅尼基阿斯被处死。侥幸得以逃生的,寥寥无几。雅典此次远征前后共损失战舰200余艘、将士5万余人,成为整个战争的转折点。

(四)伊奥尼亚之战

西西里之战后,交战的重心开始东移,阿提卡本土遭到沉重打击。按阿尔基比阿德斯的献计,斯巴达大军在国王阿基斯(Agis)率领下开入阿提卡,在狄凯里亚安营扎寨,肆意破坏。往年斯巴达军入侵是暂时性的,达到用兵的目的便及时撤军,这次却常驻此地,连续蹂躏田地。不仅如此,阿提卡地区2万多奴隶趁机逃走,对于雅典经济无异于雪上加霜。另一方面,许多属邦正在窥伺时机,准备叛离雅典。以前没有加入任何一边的城邦,现在纷纷倒向了斯巴达;那些已经和斯巴达结盟的城邦受到鼓舞,出兵出钱建造舰船,形势对斯巴达人更为有利了。

公元前412年年初,在斯巴达的支持下,雅典重要属邦,如优波亚岛上各邦,小亚细亚的伊奥尼亚各邦,还有开俄斯岛、列斯堡岛等,都叛离了雅典。在许多城邦内部,党争频繁而激烈,有的亲雅典,有的亲斯巴达,彼此残杀,反复无常。

在雅典人与斯巴达人激战正酣之时,隔岸观火的波斯人,先是坐山观虎斗,并且不失时机地推波助澜帮助斯巴达,从中渔利。波斯驻小亚细亚总督提萨佛涅斯(Tissaphernes)经过谈判与斯巴达订立了一个同盟条约,主要内容之一是,波斯国王现在和过去“所占领的一切土地都应归国王所有”,就是说小亚各希腊城邦又回归于波斯统治之下;波斯国王答应出资为斯巴达建造战舰,以图联合起来打败雅典。

雅典人自开战以来从未遇到如此严峻的形势。伯里克利在战前提议储存1000塔连特,这笔巨款非到危急时刻不得动用(II. 24)。这时,他们果断动用这笔钱,装备大批舰船,打败了叛变的开俄斯人,暂时稳住了局势(VIII. 15)。同时,他们策动萨摩斯平民起来暴动,杀死统治阶级中大约200名最显赫的人物,放逐了400人,没收其田产房屋,使萨摩斯成为雅典可靠的同盟者。此后,萨摩斯成了雅典海外重要的海军基地。雅典全力摆脱被动局面,收到一定成效。

公元前411年5月,正当雅典苦撑危局、准备与斯巴达再作较量之际,发生了寡头派政变。这一派主要领袖人物有安提丰(Antiphon)、塞拉麦涅斯(Theramenes)等人。他们早已对雅典的民主制度不满,如今乘远征西西里惨败,斯巴达又因与波斯结盟而壮大之机,废除民主制,建立“四百人”政府,民众也只好默然顺从,人们觉得这个新政府或许能把国家从混乱状态中解救出来。

政变上台的当政者实施新宪法,规定享有公民权的人,均应为有产者,他们皆须为国效劳;取消公职津贴。实际上,由十部落遴选出的“五千人”并无实权,真正权力掌握在四百人议事会手中。这个政府希望与斯巴达进行和平谈判,但并没有成功。政权的社会基础并不稳固,加上萨摩斯的海军表示不满,寡头们内部意见不和,所以只存在4个月便瓦解,以塞拉麦涅斯为首一派取而代之。他们将军国大事交给所谓“五千人”去处理。塞拉麦涅斯领导下的所谓“五千人”政府执政约8个月,后来受到亚里士多德等人的高度评价,说塞拉麦涅斯“总是引导一切政府走向完全守法的境界,表明他善于在一切政府之下为邦国效力……他拒不向僭越法律者让步,宁可招致他们的敌视”[26]。在塞拉麦涅斯一派当政期间,“雅典似乎统治得很好”。[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