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走向破产(第5/7页)
让鲁登道夫担忧的事还有许多。2月11日,德国议会中的自由派发表一份声明,要求对英国发动一次非军事的政治攻势,其核心是“要毫不含糊地宣布比利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份声明是针对劳合·乔治在1月份的一次讲话的非官方响应(官方的响应是拒绝接受),劳合·乔治在讲话中表示愿意接受谈判调停。实际上,劳合·乔治也没有期待德国做出响应,他讲话的目的不是要使谈判开始进行,而是向英国工会组织说明继续进行战争的责任在柏林一方。鲁登道夫认为这件事从头到尾毫无疑义,他的看法没有错误。他对德国的前途很有信心,他相信只要不允许国内的反对派使他偏离驶向未来胜利的轨道,德国最终能成为比利时的主人。
1月21日,鲁登道夫去了一趟西线,在前线他宣布了战斗命令。发动进攻的位置是圣康坦,地处老索姆河战场上的皮卡第地区,是英军和法军的交接点。此地并不是他最想进攻的地方,他本希望再靠北一些。但是,如果进入佛兰德斯,就需要等待大地变得足够干燥,避免德国人再次陷入另一个帕斯尚尔。圣康坦没有这个危险。这次进攻的代号是“圣·米夏埃尔”。圣·米夏埃尔,是传说中手持利剑赐福给德国的天使。根据鲁登道夫的计划,这次进攻将迫使黑格的后备部队向南移动,成为未来在佛兰德斯发动的另外战役的目标,这个未来战役的代号是“圣乔治一”、“圣乔治二”。
巴伐利亚王储鲁普雷希特对米夏埃尔计划(代号中“圣”字很快就被人们丢弃了)感到迷惑。他是一位聪明、机智的集团军司令官,母亲是英国斯图亚特王室成员。他问这个计划的战略目标应该是什么。“我们挖一个洞,自然有人钻。”鲁登道夫回答,“我们在俄国时就是这样做的。”许多还能平静思考的战略家,都不会对这样的回答感到满意。
魏采尔曾在讨论问题时提出一种谨慎的观点。他建议,如果执行米夏埃尔计划,必须严格限制其作战目标。如果德军成功突破英军防线,将军们应该能包容英军从佛兰德斯调来后备部队产生的威胁。不应该像索姆河战役那样,将进攻推进到双方纠缠在一起的废墟之中,也应该避免再次采取向兴登堡防线撤退时采取的焦土政策。
鲁登道夫没有理睬魏采尔的建议。
背景:德皇威廉二世
德皇威廉二世,确实没有做过什么刺激大战爆发的事(他的最大罪过是没有能够抑制奥地利的原始冲动。当他看到危险后,他曾试图逆转大战的发展进程)。然而,如果没有他,世界大战也许就不会发生。
要想理解这个说法,必须回顾他的一生。从他成为德国皇帝开始至大战爆发的四分之一世纪里,他不曾取得过任何成绩。德国在此时期从经济到艺术都处于旺盛发展之中,但德国的成功并不是他的功劳。然而,整个欧洲却生活在他那黑暗人格的阴影之中。他视德国的强大邻国为异己,致使德国变得孤立。他纵容自己的野心和恐惧,最终把欧洲强国拖入深渊。
威廉学院的托马斯·科赫特(Thomas Kohut)写了一本书《威廉二世与德国》,他在书中对威廉二世做了极具穿透性的精神分析,分析的结果是这位德国皇帝的人格是“分裂的”。分裂的人格使他变成一个异常复杂、危险、不稳定、具有内在破损的公众人物。他有时招人喜欢,但常常令人讨厌;喜欢四处咆哮,虚张声势,但他内心极度缺少安全感;非常聪明,但为人肤浅,缺少反思能力,给人一种言行不一致的感觉。他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不依靠行动而是依靠性格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人物之一”。
德皇威廉的复杂性很可能源于他的血统。他父亲是现代德意志帝国第一代皇帝的儿子,母亲是伟大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女儿,所以他传承着两个令人敬畏但截然不同的传统。当他出生的时候,按照现代的民主标准,虽然英国当时不算民主国家,但却是一个相当自由的社会,大部分政治权利归议会所有,英王正逐渐变成有名无实的领袖。另外,当他还是一名小孩子的时候,霍亨索伦家族创造了普鲁士帝国,这是一个独裁政权,几乎所有的权力归皇帝所有。英格兰是地球上最富裕的国家,是最伟大帝国的中心,它拥有几代人依靠强权建立起的种种自信。与英国不同,德国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分裂和软弱之后,只是世界舞台上的新角色。德国就像一个畸形发展的青少年,对自己新近获得的力量感到极度的自豪,但是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对如何与别人交往也没有信心。自卑感致使德国总是对一些小事充满愤恨,有时甚至对幻想出的小事反应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