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铁骰子转起来(第3/8页)

入侵比利时、荷兰的代价,施利芬有些考虑,但担忧不多;他的大部分考虑放在如何让入侵计划更加切实可行上。德军右翼的外缘在扫向巴黎的过程中,将在40天内跨越200英里(约320公里)的敌人领土,必须打败沿途遇见的所有敌人。步兵只能用脚走完这段路途,每个士兵背负70多磅(32多千克)的装备,可以想象士兵每前进一步都会感受到多一份的沉重。如果马拉的大炮跟不上前进的步伐,如果数十万大军所需的大量粮食、饲料、补给跟不上前进的步伐,如果大军前进过程中的秩序无法维持,整个战役就会陷入混乱,在敌人的炮火下崩溃。

施利芬估计他的计划需要90个师的兵力来执行(德国在1905年时有60个师)。他推断出一个结论,即使德军右翼确实想办法抵达巴黎,由于沿路过于艰辛,德军的实力将耗尽,机动性也会大减,难以再挥师向东打一场决定性的大战役,而最后这一场东线大战役才是整个计划的最终目的所在。他在酝酿作战计划时曾写道:“在德国人抵达索姆河(Somme)或瓦兹河(Oise)之前,他们将像前辈征服者一样发现自己由于缺少兵力而难以完成大业。”他退休后依然不停地用类似的问题折磨自己。据说,1913年1月,奄奄一息的施利芬,在死前有过一次极为短暂的清醒,他挣扎着说道:“那肯定是一场搏斗。必须保持右翼强大!”

年轻的毛奇,有与施利芬相似的一面,带着一股书生气,喜欢自省;也有不同于施利芬的一面,除军事外,还有许多其他领域的兴趣(他是一个有成就的大提琴演奏家,跟随妻子练习神秘的宗教仪式,把歌德有关机动性的著作介绍给普鲁士人而受到好评)。他不仅继承了施利芬计划,而且复制了施利芬的妄想。1911年,他决定不入侵荷兰,因为他认为这样做既不必要也不明智。一方面,德国为了进攻法国,根本没时间去打败荷兰。另一方面,德军无力在向巴黎进发的过程中,同时抵御来自北面的攻击,并且保持不败。另外,毛奇又说,德国需要中立的荷兰作为自己的“气管”,源源不断地获取给养。他这样说,说明他开始怀疑整个作战计划的可行性:一个只需要6周就结束的战役,根本不需要准备什么气管。

在毛奇对施利芬的原计划所做的修改中,有一处改动最令人费解,他使施利芬的右翼变得非常拥挤——有50多万士兵及其武器装备拥挤在一个从荷兰南部至阿登森林之间的12英里(约19公里)宽的通道中。这将导致道路和铁路的短缺。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因为成千上万的部队和给养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运输很长的距离。所以,德国军队不能迂回进攻,只能一直向前攻击并摧毁比利时在列日建造的坚固堡垒群。因此,德国的战争动员要求立刻攻入比利时:如果比利时有时间组织在列日的防务,毛奇的战略将彻底失败。毛奇曾说:“没有列日在手,不可能执行施利芬计划。必须马上占领列日的堡垒群……占领列日是我们前进的必要条件。”

毛奇逐渐形成一个新的认识,德国不应该将兵力过度集中在右翼发动进攻。他在策划施利芬计划的几年中,把右翼与左翼的兵力对比由原施利芬计划中的7倍,调整为3倍。在1914年版的计划中,毛奇将55个师的兵力放在梅茨(Metz)的北面,梅茨这座城市周围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堡垒,地理位置处于巴黎的正东面。毛奇还将23个师的兵力放在较南面的地区进行防守。当年施利芬因为手中的兵力较少,所以安排59个师在北面,只留9个师给其左翼。毛奇的这个改变,曾引发许多争议,但毛奇这样做是明智的。与俄国的情况类似,法国在1910年后已经强大得令人敬畏,远远不是施利芬时代的那个懦弱的法国。法国变强大了,军队训练改善了,装备改善了,换了较好的领导,总之更加专业。法国已经有能力发动攻击。毛奇和他的幕僚判断,法国的攻击力量将放置在比利时南部,也就是德军较弱的左翼。如果法国攻入德国,他们将能转向北部,截断德军右翼与大本营的联系,从而实现法国的速胜。

总体上看,毛奇因缺少自己热衷的方案,或者说缺少能使自己更有信心的其他方案,而接受了施利芬的方案。没有证据表明毛奇曾打算放弃施利芬的方案。例如,他从来没有全面地权衡过他叔叔老毛奇的方案。按照老毛奇的方案,德军应该在西线处于守势(至少守一段时间),让想打仗的法国先发动进攻,这个方案实际上能为德国带来巨大的战略优势。1913年,毛奇决定放弃他的助手制定的备用方案。按照这个备用方案,德军将攻击力量放在俄国方面。所以,毛奇在危机来临的时候,除了施利芬计划外,手中根本没有其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