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关于日俄战争的研讨(二)(第3/6页)

可以说,这些失误来自于低劣的战术,而低劣的战术来自战略的错误,而战略的错误来自于缺乏目的的专一性,而这才是战略的精髓。其他一切因素和考量必须服从于它,并且为之协调成一个专一的目的。在我写到这些内容时,偶然读到了伟大的《十七世纪的英国》[4],其中的几句话,说的是政略,其实也能联想到它的孪生兄弟战略:

为何威廉三世在爱尔兰的成就大于詹姆斯二世?因为他能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抓住一个远大的目标。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他的决策都基于这个唯一的目标。这个目标则是根据事物的规律所制订的。

我们用这个观点来分析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按理他应该摧毁日本舰队,日本人为了此役尽其所能地搜集装甲舰组成了一支舰队。东乡平八郎在战斗之前发出的信号体现了他的目的,然而他的对手却并未明确自己的目的。抵达海参崴,只能看作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如果能抵达该地,俄国人就能在最有利的条件下作战。但摧毁日本舰队才是最终的目的。如何作战则是必须考虑和准备的事情。即使逃脱日军的围堵抵达海参崴,但并无十分把握获胜。所以,在面对所有条件下,如果只能采取脱逃之计,就应该果断地决定,因为一旦被迫迎战,俄国人就必须重创日军舰队。而这时,俄国舰队应该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除掉一切妨碍设施,轻装迎战。一边关心其他事务,一边战斗,这样的舰队已经无法取胜了。

如果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对这些事实有一定认识,明确战斗乃是他的一个目的,那么他就能确信不能将战斗推延至抵达海参崴以后。我猜他会根据已知的航行距离和舰艇消耗推断出,舰队必须装载的足够抵达海参崴所需的煤量,以及适当的安全限度[5]。为了可能的逃脱机会,他的舰队必须依照这个总量装载。另外,他还要参考根据每艘舰艇活动的最佳吃水。因为日军有可能在狭窄的海域或者海军船厂处伺机而动,朝鲜海峡的一处港口又符合这两个需求,那么自己就极有可能会在此战斗。因而舰队装载的煤量更需要准确,到达该处时能消耗至舰艇最佳战术吃水。至此,他的计算终于臻于完美符合战斗的要求了。

还有运输舰。在决定命运的最后一段航程,运输舰无关紧要。俄国人应该调整这些运输舰,使其远离战场。如果战败,这些运输舰对俄国来说微不足道;如果胜利了,则可将它们召回再将其护送至目的地。一位奥地利军官曾主张,俄国舰队可在夜间分散,补给舰取道日本以东,便可能逃脱。哪怕是被东乡平八郎发现,也会迷惑他。对该评论,我不发表评价,也不失为一种处理补给舰的方法。

当时,俄国人已经将日本的全部兵力集中到朝鲜海峡,这是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西蒙诺夫称,补给轮船“捷列克”号和“库班”号被特意派往日本东海岸,以吸引对方的注意,但一无所获,日本人并不知道它们的行迹。

不可否认,如果俄国分舰队避开东乡平八郎,分开行驶的补给舰遭到截击,这就会对俄国分舰队在海参崴的整修造成困难。我也不会怀疑,如果逃脱了,俄国舰队甲板上的煤会对他们未来作战产生很大的价值。这些令人分心的考虑,正如威廉三世在爱尔兰所遇到的情况一样,越真实,越重要,就越应该摆脱它。因为这些考虑必须服从那个专一的目标,即尽力做好战斗准备。这说明,军事部署没有折中一说,处处让步,就会误入歧途,既要逃又要战。

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方针就是折中,既想战又想逃。他一开始就在战略上犯了个大错,不将注意力集中在专一目标上,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系列大错误,这些错误可以综合成战术上的巨大失误。超载装煤,增大火灾隐患,造成装甲带下沉,致使速度和作战性能下降;忽略侦察;携带运输舰。每一项错误都没有遵守原理,即在战争中,战略上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利用最有利的条件进行战斗。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错误,其实是旅顺口分舰队悲剧的重演。条件虽然发生变化,但是原理的运用却并未改变。抵达海参崴之后,依照原理,俄国人要求船厂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最充分的准备,使舰艇处于最佳作战状态。在嵊泗列岛,俄国政府却要求俄国人忘掉海参崴以及在那里进行补给,因为这些想法可能影响到为可能发生的战斗所进行的备战活动。从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行动中可以推断出,他的想法欠妥,因为他全身心地关注着补给问题,其精神和信念也已经偏移,并且无法扭转。

让我们以评论家朗弗雷对拿破仑在埃斯灵惨败和瓦格拉姆大捷期间的指挥所做的赞语作为结束语:“在拿破仑的众多军事案例中,舍末求本这一准则多次出现,而拿破仑对其运用则是出神入化,他较为担心的是一些复杂情况[6],于他而言,并非出现过,任何旁枝末节休想将他从既定任务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