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关于日俄战争的研讨(二)(第2/6页)

我们继续点评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一系列行动,从战争伊始到抵达嵊泗列岛,决定战争的因素并未改变,虽然运用这些因素上曾有一些小变动。胜利仍取决于制海权,制海权必须靠毁灭敌方舰队取得,而摧毁必须经过战争,即在求战一方的舰队在最有利的情况下发起战斗。对于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和他所指挥的俄国舰队来说,这种有利情况意味着拥有一个海军船坞,便于每艘军舰的性能、速度、机动能力,以及决定这些性能的硬件设施能尽可能地恢复。可惜的是,日本人拥有时间,得以迅速恢复,因为旅顺口海军分舰队的失误未能重创日本人,也未使其丧失战斗力。毫无疑问,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首要目标是安全驶抵海参崴,以便准备之后的战斗。而且,他还可在这里与幸存的两艘装甲巡洋舰会合,对于他那些仓促集合而成的军舰来说,这是一支不同忽视的增援力量。

所以,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所面对的情况,与8月10日旅顺口海军分舰队所面临的一样。旅顺口海军分舰队的教训,又可为他提供一个借鉴的案例。要么趁机逃脱,要么积极应战,绝对不可在二者中间摇摆不定——这正是犹豫不决的旅顺口分舰队的失误之处。旅顺口分舰队应做好准备:战或逃。如果战斗,就要重创敌舰队,为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所率领后援舰队扫清战场。同样,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也应如此。如果不得不战斗,就必须在抵达海参崴之前战斗,因为这时他的军舰在战术上处于最佳条件。他必须做到,而且应该严格保密。然后,他没有了后援,俄国的命运掌握在了他的手中。

当不得不战斗时,他选定在战术上对己方最有利的时间和条件下与之战斗,并以此作为战略目的。身为司令官,置这样的真理于不顾,而是拼命装煤,这样无异于自掘坟墓,因为舰队的速度和机动都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影响了舰队的战斗力,甚至会增加舰船所面临的风险。因为这会使装甲带深入水中,而甲板上易燃物品加大了发生火灾的危险。一位法国著作家就断言,这次失败原因就在于日军中等口径火炮击中煤炭而引发了火灾。我对此表示怀疑,但是这种叙述也并非没有道理。

身为司令官,应该以最小的损失获取战果,不能左右摇摆,妄想战果和损失都令人满意。如果消耗不值得,便不能去消耗;如果消耗是值得的,而且能以较小的消耗取得战果,就可设法节省;如果无法达到战果,否则就将致使失败,或者是为了取得战果,就要不惜任何代价。在我看来,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所制订的对敌准备都是极其错误的。我认为他从未对战略问题进行过思考,就想当然地做出决定。前文储煤的问题足以证明他在作战中主次不分,为了节省资源而错失战机,而忽略了他的首要目的是获取胜利。补给和驶抵海参崴让他迷失了心智,他根本没有思考过到底是逃脱还是战斗。确切地说,在这二者中间的摇摆,让他心事重重,直到最后逃脱已经成为泡影的那一刻仍是如此。

我认为,这种分歧出自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受到“要塞舰队”论的影响,一方面则是受“存在舰队”论的影响。假如舰队的一部分能逃抵海参威,便会大有所获,因为这样就在这里拥有了一支舰队。这样就与拼死一战以求胜利的思想相抵触。这就又是受节约思想的影响,保存数艘舰艇本该是受到称赞的,但这与承担重大任务和获得巨大胜利所需要的专一性相违背,其结果就变成了舍本求末的折中。在战斗前数日,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公布的一份报告中,他提到,只要自己的一部分舰艇到达海参崴,便可扼住日本的交通线,进而影响战局。显而易见的是,这一支舰队完全无法扭转战局,最多促使敌人加强戒备。除非整支舰队都逃至海参崴,并在日后选择有利的时机战斗,否则想要扭转战局只能是空谈。如果俄国人意识到必须一战,就不会舍本逐末地追求储备物资和逃跑,从而错失了战机。虽然当时获胜的机会已经微乎其微,但是如果不决一死战,专注于摧毁敌军,那么又谈何获胜呢?

这些评论是从其行动推断出意图的例证,结合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指挥表现,毫无疑问,他的想象力完全被夸大的“存在舰队”的作用左右了。除了过度装煤外,他还携带了一批运输船只,这些船只在战斗中只会制造战术困难。当然,如果这些船只能到达海参崴,它们就会成为舰队休整的资源。

目前还没有任何记录和资料表明,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曾经派出过人员和船只侦察敌情,而这时日本侦察舰已经在他周围出现,所以,日军几乎掌握了他的全部部署。直到遭遇日军主力时,他都还对日军的部署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