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基础与原理作战行动(第2/17页)

我再补充一些,拿破仑除了用集结在西印度群岛的舰队进行大规模牵制外,在他那一时期的信函中,经常提到诱使英国分舰队驶离比斯开湾和海峡的种种策略。

从中可以看出,法国舰队驶往西印度群岛的行动其实已经有了效果。这恰好与上一章所提到的法国舰队驶向科孚岛对地中海局势所能产生效果相似。英国舰队被引至西印度群岛,远离了拿破仑设定的战略中心。多佛尔海峡恰如远离亚历山大港和该港通往法国的交通线的科孚岛一样。假如纳尔逊只是一名普通指挥官,他定会留在西印度群岛直到获得确实证据证明法国舰队已离开该群岛。这并非我的臆测。当时很多人要求他留下来,国内舆论也对他施加压力,但纳尔逊拥有无限远见,尽管缺乏确切证据,但他通过权衡得出了正确结论。假如在得到可靠的情报前一直停留在西印度群岛,那么结果就是将有20艘军舰在欧洲集中支援拿破仑,而英国则会因为缺少纳尔逊的12艘军舰使双方实力差距扩大到30艘战列舰。

这里我希望大家能注意,在这个事例中,拿破仑的计划显然源自1762年法国首相精心制定的方案,两者极为相似。拿破仑可能从法国档案中获悉,但纳尔逊可能毫不知情。

海军有上述的两种方针可选,可以逐离,可以引离。但我还需再次指出,就总体作战来说,海军是采取守势的,就其本身行动而言,则是采取攻势的。还可进一步指出,拿破仑给马尔蒙的命令正是如此。拿破仑写道:“欧洲的总局势已经发生转折,迫使我不得不放弃今年对葡萄牙的远征。”也就是说,他放弃了一次攻势战役,所以他规定了总的防御态势,保留一处攻势威胁,以此保卫巴达霍斯,以及萨拉曼卡所掩护的从法国至马德里的交通线。但萨拉曼卡在三年前就遭到约翰·穆尔爵士的威胁,严重地影响了拿破仑的计划,以致在关键时刻,他被引开了他的战略中心和战役要害点。

不论是设想的还是实际的征服,这样的形势恰好说明了海军同本土防御的关系。在上述例子中,一个国家一旦实际占有属地,就处于守势。如果由于需要或是策略错误,而把海军限制在港内或者使其紧靠港口,也使其处于守势,并将商业和属地同海外的交通联系拱手相让。美国在1812年,除了贸易破坏舰以外,没有往海外派遣任何海军。这并不意味着毁灭,因为国土较大的国家,可以利用本身资源,或通过与其陆地边境接壤的一些中立国家进行迂回贸易。如果它海岸线够长,那么敌人就无法进行封锁,由中立国货船运载的商业也不会完全遭受损失,虽然会承受一些屈辱和物资损失。一个大国则无须如此。任何本土海岸防御方案达到完备,海军就须达到强大或者能将敌人舰队逐离本土海岸,或是通过威胁敌方权益将其引开。只有这样运用海军,才能使海军成为名副其实的海岸防御者。

我想介绍一个论点,这个论点完全适用于这里。这个论点我将在下一章中详细展开讲,即海岸要塞不应如通常理解地在职能上主要负责防御。海岸作用在于迫使敌人舰船与海岸保持一定距离,虽然它对陆的一侧是暴露的,甚至仅仅是防御的。一个能保证海军安全的设防港口,只有被当成要塞时,才具有防御性质,如同梅斯或美因茨。当要塞驻有一支野战军时,便能迫使敌人派遣一支兵力足够强大的分遣队与其对峙,防备守备部队发起进攻。

1812年的战争虽然不太成功,但是其中也有实例证明可以掩蔽海军舰队的港口具有这种进攻性质。驻泊在纽约港的由约翰·罗杰斯指挥的海军分舰队,就是一支能够进行攻势活动的守备部队,这支分舰队也确实发起过进攻。英国人得知它已经集结出航,但无法得知其意图。因为英国在美国沿岸的海军分舰队很小,只得将军舰集中,避免单舰与美国海军分舰队遭遇。这种无奈的集中,加上还要保护的贸易,英国分舰队只好放松对美国港口的监视,大部分返回美国的商船因此安全抵达。这种预期的防御效果,归功于罗杰斯采取的攻势游弋。这种持续不断的攻势活动的基础则是能够保护舰队的港口。否则,舰队就会像在旅顺口一样被摧毁,或者像在圣地亚哥一样被逐离。

沿此方向,我们来探讨海军究竟应该具备何等规模并得出正确的理解。海军的力量以及动员和维持机动的能力,应能使外国在考虑诉诸武力时,由于这支海军力量对其本土、属地、商业所造成的威胁而深感忧虑。这样的影响可有效地遏制战争,而战争无非是以另一种形式实施牵制。1900年,德国政府在其所通过的海军规划中,简明扼要地宣布官方对海军的期望:“德国必须拥有一支具有这样力量的海军,甚至对于最为强大的海军强国来说,同德国交战就会使其陷入危及其自身霸权的冒险之中。”不幸的是,德国这一旨在针对英国的海军规划使美国远远落后于德国。